在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时,小明同学先后利用A、B和C三个导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表一、表二和表三为他的实验记录表。
![]()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3)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 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即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可得: (16) 。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 (17) 。
④联系第②、③小题的结论,还可以发现: (18) 。
某兴趣小组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上下滑的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让木块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数 |
水平板面 |
高度h/m |
水平距离s/m |
1 |
木板 |
0.20 |
1.00 |
2 |
木板 |
0.40 |
2.00 |
3 |
木板 |
0.60 |
3.00 |
4 |
铺上棉布的板 |
0.20 |
0.50 |
5 |
铺上棉布的板 |
0.40 |
1.00 |
6 |
铺上棉布的板 |
0.60 |
1.50 |
(1)分析1、2、3次实验可得: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2)比较1与4,2与5,3与6次实验可得: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相同时,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有关;
(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8分)。
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N。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m3,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
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选填“1”或“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悬挂起来,发现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他应该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是杠杆在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着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序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L2/cm |
1 |
2 |
5 |
1 |
10 |
2 |
2 |
10 |
2 |
10 |
3 |
3 |
10 |
2 |
15 |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有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得出此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大小与 大小有关。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在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分别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
(1)实验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滚下,是为了让小车在这些物体表面开始运动的__________相同。
(2)由图示可知,小车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速度减小得越慢。
(3)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