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爱 莲 说( 10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蕃          (2)植          (3)亵            (4)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父异焉,借旁近与
从全文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

A.“邑人”纷纷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B.“其父”文了利益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C.仲永自己缺乏不断努力学习的精神。
D.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阅读下文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黄帝曰:“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é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奚:何,什么。
解释加点字。
(1)若知具茨之山乎若( ) (2)异哉小童异( )
对画线句“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又为何与牧马的人有不同呢?
B.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C.开辟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D.那些治理天下的人,又为何与牧马的人有不同呢?

有一个成语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请说出这一成语:__________
文中的黄帝是一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阅读下文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选文作者是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选文中作者回顾了先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三件往事:不以其卑鄙、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
B.从选文分析,先帝临崩所寄大事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C.选文表达了作者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要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选文包含了作者希望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来激励后主刘禅的情感。

阅读下文。
放翁家训
陆游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
(1)生()(2)虑()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B.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药物和石头,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C.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悔之晚矣。
D.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药物和石头,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悔之晚矣。

若有“才锐者”,“父兄当以为忧”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作者认为可以从、品性、等三方面培养“才锐者”,坚持十许年,使其“志趣自成”。

阅读下文。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宋代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两个排比段,一暗一明,一悲一喜,表达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③段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劝勉滕子京,也表明自己与古仁人同道。
D.选文写景、抒情、一轮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