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将0.01mol NH4Cl和0.002mol NaOH溶于水配成1L混合溶液,
(1)该溶液中存在的三个平衡体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2)溶液中共有 种不同的粒子。
(3)这些粒子中浓度为0.01mol/L的是 ,浓度为0.002mol/L的是 。
(4)物质的量之和为0.01mol的两种粒子是 和 ___。
(5) 和 两种粒子数量之和比OH-多0.008mol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
(1)写出用CO和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为原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盛水的铁锅与水面接触的一圈最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利用新技术能将不锈钢加工成柔软的金属丝,这是利用了不锈钢的(填字母)。
A.耐腐蚀性 | B.延展性 | C.导热性 | D.导电性 |
(2)设计从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固体和铜的实验方案如下:
金属X是,
写出上述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是℃;要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填“升高”、“降低”)温度;常压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应类似于(填:“甲”、“乙”)曲线。
20世纪20年代,丹麦和英国的一些化学家提出了新的酸碱理论——质子论。质子论认为:凡能放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根据这个理论,试判断:①H2SO4、②OH-、③HCO3-、④NO3-、⑤Na+中属于酸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碱的是。
在学校的联欢晚会上,老师做了神奇的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产生了不同的现象。老师让同学们参与互动进行猜想:
(1)若固体为白色粉末,加液体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固体可能是(任写一种,下同)CaCO3,液体可能是。
(2)若固体为白色粉末,加液体后无气体产生,所得液体温度降低.则固体可能是NH4NO3,液体可能是。
(3)若固体为黑色粉末,加液体后有气体产生,则黑色粉末可能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黑色固体X可溶于盐酸,白色固体Y既可溶于盐酸,又可溶于NaOH溶液,C为棕红色,E是金属,如下所示,它们之间有下列变化(其反应条件均略去):
(1)写出化学式: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Y溶于NaOH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