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甲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图9乙是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表明: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 。联想到在雨雪天驾驶汽车应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2)图乙实验表明,钢球质量越大,动能越 。联想到高速公路的限速牌上同时标明“120”和“100”字样, (选填“大客车”或“小轿车”的限速应该是100km/h。
(3)由此看来,无论是保持车距还是限制车速,都是由于汽车具有 ,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所以要遵守交通规则。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A中仪器a的名称是 ,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3)C实验探究铜、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试管①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 (填“强”或“弱”),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则x、y分别是 (填化学式)。
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 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 ,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 。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 正确,理由是 。
【原理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 (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下列是中学化学常用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高锰酸钾固体为原料制取并收集氧气,正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实验前应先 ,再加入药品。实验结束时应注意先 ,再熄灭酒精灯,以防发生倒吸。
实验室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有一瓶无色溶液的标签因受到腐蚀而破损,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是什么溶液呢?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溶液。
【推理分析】小组同学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分析:
(1)甲同学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 溶液。
(2)乙同学认为也不可能是硝酸钾溶液,他的依据是 。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溶液中的哪一种,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钾溶液 |
【实验反思】
(1)丁同学认为丙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
(2)在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丁同学继续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丙同学实验所得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 ,振荡 |
, 沉淀溶解 |
该溶液是碳酸钾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为防止标签受到腐蚀,倾倒液体时应注意: 。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里用B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
(3)实验室里为制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实验装置按B→C→D→E顺序连接,则D装置内加入的试剂是 (填名称);C装置内加入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 。
(4)若用装置A制取气体,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