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
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从母亲到妻子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故事,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的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陷秘的窄巷,在其中废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相我三十年才撒手,之事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出《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①,还有妈祖②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文明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取材于余光中《母亲到外遇》)
【注】①螺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读léi。②妈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女神。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从土地、人民、历史、文化方面抒发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厚乡情。
B.作者“在诗中狂呼着、低呓这中国“,是因为始终不忘中华文化的血脉根源。
C.作者的女友受西方文化影响改名玛丽,无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菩萨蛮》。
D.作者借《双城记》表明台北、高雄是生命中重要的两个城市。他早年不得志,寂寞蛰居台北,晚年在高雄过上了称心的生活。

E.文章以“鲜明的胎记“为喻,生动地表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与祖国祸福相依荣辱与共。
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①断了螺祖,还有妈祖
②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
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联系全文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面对汤圆与玫瑰的选择题
李弘冰
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
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
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
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
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
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
B.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
C.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D.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

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香山青松
尹学龙
①它就长在这山海交汇的风水宝地之中。那是绵延不绝的燕山大系海潮般涌向北京湾的支脉所在,也是连接浩瀚太平洋的渤海湾骏马般冲向燕山并凹进的地方。正因受天地恩赐,得山海灵气,接京华人文气象,这成片成片的香山青松个个像成了精一样,长得又粗又大,气象非凡。那一人抱不过来的树干满身骨节骨气,红亮滋润并呈大块鳞状的树皮如巨龙的血肉之身,遒劲有力的树枝龙爪般横空展出,云状树冠映衬在蓝天中如硕大艺术盆景,那染透树干树枝的深红颜色则让人想起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宫红墙。面对这些阅尽天地沧桑的松,我不由得产生敬意:松德如山,松情似海啊!
②晚秋时分,最好在早晨七点太阳刚升起时爬上香炉峰,往下一看,满山遍野,红叶熟透,层林尽染:橙黄色的银杏叶,橘红色的枫叶,紫红色的黄栌叶,在旭日映照下热情奔放,如燃烧的火海。但在连山大火中有一堆堆亭亭玉立的翠绿,始终不改本色,那便是香山松林。翠绿的松树在香山红叶的映射下,如一块块在火红大熔炉中锻造的碧玉。随着阳光越来越强,满山红叶如烈火越烧越旺,碧玉般的松林在烈火冶炼中更加晶莹光亮,玲珑剔透。偶尔碰到冷风冷雨的天气,那满山红叶便像火中泼了水,火焰蒸腾,烟雾缭绕。红叶中的松林,被雨水一洗,则青翠欲滴,如一汪汪绿油油的潭水,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仙气,与周边如烟如云的红叶相映成趣。
③香山红叶已因杨朔散文而名闻天下,到了秋末冬初,去香山看红叶的游客人山人海。香山青松就矗立在林海中,一群又一群的人们从它身边走过,却看不见它。其实,作为香山红叶主体的黄栌不过是一种灌木林,怎能与顶天立地的香山青松相比?它是北京一绝,其根、枝、叶、形、神都堪称松树中的帝王。黄山迎客松、泰山五大夫松名震一方,但无论从树干的伟岸、树枝的粗壮,还是从树冠的漂亮、树皮的细润,都比不过香山松。我感叹它为何经历这么多沧桑,仍长得这么粗壮又保持了这般鲜活生气!如果世界上有哪位远方客人问,去北京先看什么?我一定回答:看古树。先去中山公园、天坛公园看千年古柏,这是在世界任何城市都难以看到的。但那些古柏树干虽然极粗,但也极丑,表面粗糙像死树皮,树叶凋零,看后让人怀疑:难道最丑陋的才是寿命最长的?因此最美还是香山古松。这些古松,寿命和古柏一样,但树形魁梧高大,树皮光滑滋润,绝没有在山石夹缝中生存的苍老松树的特征,它把北方的坚强、南方的温润都集于一身了。
④可能因为香山兼有黄山和衡山之、华山之、泰山之、恒山和嵩山之,香山青松也博采众长,千姿百态:有的直挺挺如天柱一般向上冲去,在树干顶端才略伸几个稀疏松枝,并且那松枝都微微向下倾斜着长去,生怕争了主干的风头;有的树干呈婀娜多姿的S形曲线,树枝纤细繁密,带着细茸茸的松针,在树干的上半部像扇子一样横空展开,如千手观音现形;有的从根部发出两棵连理的一模一样的粗壮树干,骨节匀地一起伸向天空,在树顶又紧靠一起,长出一片树冠,如太阳伞下的一对巨型孪生兄弟;还有的在一棵巨型大树干上分出了一群又粗又壮的树干,这些树干又分出若干枝杈,然后再不断分杈,松针繁茂,密不透风,远看,像南方榕树一样,一棵树变成一片树林。这些青松,既有柏树、槐树的坚硬,又有银杏、红枫的高洁,还有玉兰、海棠的细致。它们博采众长,已使自己的物种实现超越却又不失松树本色。
⑤冬天里,所有的树叶随风哗啦啦落光了,唯有绿油油的松针高悬枝头。大概是因为这密密麻麻又互不遮盖的松针,山风一刮,松林便响起海涛一样的大音。那声音里有一种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力量,滔滔不绝,弥漫天地。你走近松林,感觉那高高低低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那无尽的又细又硬、油滑光亮的松针,如同无数条被松香抹过的琴弦,被那从天外吹来的不绝如缕的巨大气流弹拨,奏出天籁。你在山顶上往四周看,那层层叠叠逶迤起伏的如海涛般的山峰山谷,再听这翻腾不息的“松涛”,直觉得进入了无垠的大海。
⑥走进大青松树林,你会看到罕见的松鼠像影子一样在树上树下以及树间飞跑蹦跳,它是那样轻盈灵敏,其速度之快让你觉得它不是走兽而是飞禽。布丰的《松鼠》把它的习性都写出来了,据说它只喜欢在大松树林中生活。像是为了证明香山青松在坚强粗壮之中还有精致灵动的一面,它以极为轻巧活泼的形象在松林中出现,像深山中的幽灵,它的眼睛不停闪烁,身子摇曳不定,毛茸茸向背上倒卷的大尾巴像鸟的翅膀,在树林中快速敏捷地蹦跳,穿插着飞越飘逸的表演,给人难以置信的梦幻感觉。夜里,月光高照,山中树影斑驳,朦朦胧胧,松树高大坚实的身影落在山间路面上。这时你听不到松鼠轻捷的声音,只能偶尔在松树林阴森森的影子中看到它跳跃飞行的俏影。
⑦大青松树落下的遍地松针,一片片的红赭色,与周边树上的香山红叶相互映衬。寒冬来临,红叶逐渐凋零,落在地上枯萎腐败。然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寒风刺骨、万木萧条之时,不仅挂在青松树上的松针始终绿油油、青森森的,而且落在地上的松针竟然也始终保持着火红颜色,像黄金一样,任凭风雪吹打,却不会变黑变枯。冬日拂晓和黄昏时分,大青松影影绰绰的树干在地上大片大片红色松针的反射下,竟像被红光照亮了,树皮纹路显出无尽的层次。
⑧爬上香山,把碧云寺、双清别墅、西山晴雪碑、香雾窟等所有人文景观都看完后,再走到遍布景观内外的大青松跟前,遥想当年如梦如幻的历史及英雄人物,怎能不心潮起伏!爱好艺术的乾隆曾经在大青松树下大兴土木,把香山变成了皇家园林。今日乾隆何在?唯有残断壁。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灵柩曾经停留香山,大青松曾日夜陪伴,碧云寺里有孙中山一生的展览。辛亥革命永垂史册,大青松目睹了中国历史巨变。一代伟人毛泽东来到香山双清别墅,指挥解放全中国的战争。毛泽东下榻处大青松特别繁茂,一派豪迈气势,这或许是激发“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篇灵感的原因吧。但人生不过百年,所有的人都不过如此,唯有这大青松带着身上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巍然屹立!难道它不是北京魂、中国魂之所在吗?它怎能不让我们敬畏和崇拜!
(取材于尹学龙《香山青松》,有改动)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天柱匀断壁

A.jìnɡ qínɡ chènɡ hénɡ
B.jìn jìnɡ chènɡ yuán
C.jìnɡ qínɡ chèn yuán
D.jìn jìnɡ chèn hénɡ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作品第④段中划线的①、②、③、④处,恰当的一项是

A.险秀硬气文气
B.秀险文气硬气
C.险秀文气硬气
D.秀险硬气文气

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人山人海 B.千姿百态 C.婀娜多姿 D.不绝如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从香山青松的生长环境写起,表现香山青松拥有壮观形象的原因之一是得山海灵气。
B.作者建议于晚秋时分早晨七点太阳刚升起时爬上香炉峰的原因是此时香山红叶最为美丽。
C.作者在第③段写人们从香山青松身边走过,却看不见它,意在表现游人的审美眼光不高。
D.作者在第④段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香山青松形态多样之美。

E.作者饱含深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香山青松的特征,字里行间不吝赞美之情,生动感人。
作者在第⑥段描写的松鼠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描写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回答。
作者在结尾段中写道:“难道它不是北京魂、中国魂之所在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本文写出了香山松的哪些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是你死我活不共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下列词语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共天披星
B.入骨髓相见
C.无与比巧妙绝
D.人才济济济济一堂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走上繁荣走出荆棘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走向辉煌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走向辉煌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

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真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高贵。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填空。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忠言逆耳利于行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薄:攻击
C.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亲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