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量没有减少的物质是
A.NADPH和ATP | B.ATP和三碳化合物 |
C.H2和CO2 | D.酶和RUBP |
将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且长为5.0cm的小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小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分两次(浸入30分钟和4小时)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条马铃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
B.b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 |
C.c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 |
D.d条马铃薯细胞外KNO3浸泡溶液浓度增加 |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D.“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
C.乙 图AB时间 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
某人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则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个体血糖浓度降低,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 |
B.该个体感觉饥寒交迫的中枢在下丘脑 |
C.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分泌会增加 |
D.调节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抵御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