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一句诗中的“白”表现了月色的              ,并让人联想起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
.全诗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阅读
送柴侍卿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昌龄(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古诗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词的上阕是对下阕的对比衬托,诗人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尽”字极具内容,试作分析。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中表明春末夏初季节特征的诗句是:
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分)

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阅读杜牧的《赤壁》 一诗,完成后面的题。(5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 ( )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 (或“折戟”),“大”指赤壁之战。
D.大小乔分别是前国主孙策和当时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所有贵妇人的尊严。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1 分)
试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2 分)

阅读汪元量(南宋)的《湖州歌》一诗,完成第后面的题。(4分)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
与作者有相似经历的诗人是(2分)

A.杜牧 B.龚自珍 C.陆游 D.文天祥

请对“夕阳一片寒鸦外”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