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阅读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节选),完成11一13题。(10 分)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②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③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作者在北大图书馆勤奋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第③段中加点的四个动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小说阅读。

碧浪清波

李昌祥

十五岁的肖咨询对着穿衣镜,悄悄给前额披下了一绺黑发,像极了小女孩额前的刘海。妈妈见了,知道儿子有了对美的冀望了。

这天午后,肖咨询悠哉闲哉,把目光落在了爸爸给他订阅的报纸上。一个"碧浪清波"的词语,跳进了他的眼帘,一下子像攫住了他的什么,让他不由地想到了王维的那句"清泉石上流":崖涧青石上,一股潺潺流淌的山泉,清清亮亮,洁如甘露……

被"碧浪清波"这个词语吸引,还因为他的爸爸是河长。那天,他在石碛河的告示牌上看到"河长"一栏填着爸爸的名字时,一下子意识到了作为河长儿子的责任。

开学前,肖咨询顺着石碛河边往下游巡查。一路堤岸都改造成了沿河公园,岸柳成行,乔木葱茏。走到河口江边,视野一下开阔了。江面上正缓缓游动着好多大轮船,一艘艘地打眼前游过。远处的长江三桥,两座桥塔像两条巨人的长腿,立定在江边,朝南朝北伸展着力大无穷的长臂,任车流在桥面上飞奔。这一切让肖咨询目不暇接,几乎忘掉了巡河。

肖咨询又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他低头看看身边的石碛河水,水面上倒也没什么漂浮物,但水质还够不上碧清。"碧浪清波"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事儿本不该他操心,但谁让他是河长的儿子呢?如此一想,对河水净度的追求,便分外地强烈起来。于是,肖咨询便有了寻找泉流的冲动。

听大人们说过,石碛河水是从北面浦老山、西面驷马山上汇集而来的。浦老山的另一面流出了滁河。"环滁皆山也……",涌上心头的这篇古文,让他决定一探究竟。他不声不响,一早上了列车,去滁州,去琅琊,看酿泉。

赶到酿泉时,正值夏日中午。一潭蓄泉,早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围满了,他们正与泉流嬉戏呢。肖咨询想囔囔一声:"怎么能全跑水里闹呢?不把清泉搅脏了?"近前才发觉,流淌在石块上的清泉,依然如玉般清纯。肖咨询瞄着瞄着,便有些情不自禁起来,随手扒了鞋袜,也站在了泉流中。水花晶莹,清凉的泉水在他脚趾间跳跃。他张大了嘴,在心里狂呼:"我知道清流是什么样子了,我知道清流该是什么样子了!"

什么时候石碛河水也能像山中清泉那样呢?…….

回家后妈妈问他去哪儿了,他告诉妈妈自己去滁州醉翁亭了。妈妈接口道:"出去走走挺好,过两天你再陪姥姥去深圳旅游,看看港珠澳大桥,开开眼界。"

终于见着了巍峨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雄立在海上,好个海天奇景呢。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正在他面前展开一片蔚蓝,比万里晴空还纯净。在人工岛上直面海水,看晶莹剔透的波浪翻涌着,肖咨询再一次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浩瀚海洋上的碧浪清波,炽热得他心旌摇曳。

" 看到了!看到了!"肖咨询迎着海风,额前细发随风飘动着,一双明眸凝视着碧浪清波。姥姥以为小孙儿是在对着港珠澳大桥发出欢呼呢,把孙儿送回女儿女婿手中时笑着说:"孩子看得眼都不眨一下呢……"说着,姥姥亲昵地摸了摸孙儿额前细软的黑发。

肖咨询侧起脸,朝爸爸妈妈一字一句道:"爸爸,我看到了大海的碧浪清波,石碛河水要能治理成那样,我们才算是当好了河长。"

爸爸一下惊住了,脱口道:"人小心眼大呢,小子行!"

(选自《北京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读完此文,少年肖咨询让图图和你想到了"唯美""责任""探寻"这几个词语。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了感受。

(2)文中画线句与前文哪些内容相照应?你概括给图图听。

(3)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图图想把这篇小说改成短剧,你帮他完成。

①给在港珠澳大桥看见大海时的肖咨询配一段内心独白。

②为上面的内心独白选配背景音乐时你选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结尾部分(歌词见下),你向图图说明了理由。

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杂志阅读。

图图和你读到学校科技社团编辑的杂志,被其中一个版面吸引,认真研读起来。

探测暗物

18世纪末,开尔文指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体。1906年,庞加莱首次使用"暗物质"这一说法。之后天文学的各种观测数据和结果都表明暗物质存在于宇宙,但科学家至今未能"捕捉"到它。

寻找暗物质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大型高能对撞机去对撞产生暗物质粒子,再进行探测。第二种是在极深地下实验室中用探测器寻找暗物质粒子。第三种是发射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注]WIMP指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这种粒子是暗物质粒子重要的候选者。


中国暗物质"捕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过加速粒子使其对撞,模拟宇宙早期环境,打出新粒子,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这种方法对对撞机的能量要求极高。2013年,我国科学家率先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虽还无法证实是暗物质粒子,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2010年,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中国实验组采用探测器"熊猫"直接探测来自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和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号。目前已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超越了国外同类研究。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已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期第一个发现暗物质。中国正后来居上,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力量。

(根据《大国重器》《极简天文课》等改编)

(1)你和图图梳理中国暗物质探测成果。你根据杂志内容填空,完成表格。

中国暗物质"捕手"

探测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发现一种新粒子,虽无法证实,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该发现。 

 "熊猫"探测器 

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国际领先。

"悟空"号探测卫星

 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 

 采集高能宇宙射线,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 

(2)图图问:"'悟空'号的探测属于图中哪种探测路径呢?"你给他作了解释。

(3)图图认为"悟空"这个名字既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又有巧借孙悟空"火眼金睛"观测宇宙之妙。你受此启发,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了一个名字,并告知图图自己取名的巧思。你取的名字:   ,取名的巧思: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岔开公路驶上朝南通向原根的官道,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站在河岸上指指点点,另一个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朱先生看见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这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 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 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他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4)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6)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会同时出现。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等号。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以上。

B.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C.

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D.

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2)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哪些信息?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 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 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 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 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 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释】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

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

第⑬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

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