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得与丧归。丧:灵柩 | B.夫创少瘳。少:不多时,一会儿 |
C.及出壁门。壁:营地 | D.走入汉壁。走:跑 |
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士亦以此多之 | B.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
C.上以夫为中郎将 |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
下列关于这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跟随颍阴侯做舍人得到了颖阴侯的信任和奖赏,所以冒用了颍阴侯灌婴的姓,将自己的姓改为灌。 |
B.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
C.本段选文以稍详细的笔墨叙述了灌夫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以及因此而名扬天下的过程,以稍略的笔墨刻画了他拜官后的一些经历和“不好面谀”、“荐宠下![]() |
D.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
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注]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 贱:轻视 |
B.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崇:推重 |
C.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贼:盗贼 |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罢:免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B.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不为禽兽伤人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 这棵树,遭到拘捕。 |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伤心事。 |
C.女子向晏子陈述其父因醉酒而误撞槐树,她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会被邻国非议。 |
D.景公知错就改,虚心接受了晏子的劝谏,并废除了伤害槐树便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触犯槐树而被捕的囚犯。 |
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
C.方西鄙用兵鄙:边境 |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2)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日:“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府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闵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资治通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国阴事告齐也阴:秘密 |
B.使客醉者更溺之溺:用水淹 |
C.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微:略微 |
D.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亲:使……亲近;接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私赐之金及牛、酒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B.此臣之所大愿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燕王欲结于君 |
D.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因为接收齐襄王的赏赐被人告发而被魏齐打断肋骨和牙齿,他装死并买通看守人而得以逃脱。 后来魏齐对毒打范雎感到十分后悔。 |
B.范雎深夜拜见出使魏国的王稽,王稽把他带到了秦国,秦王在离宫召见范雎。而范雎却以十分无礼 的姿态面见了秦王,秦王并未生气。 |
C.秦王多次跪请范雎赐教,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最终打消了范雎的顾虑,范雎为秦王分析了秦国 发展方略的失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D.范雎以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魏两国手中为反面教材,劝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并 |
根据形势,各个击破,以取得霸权。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前3题,每小题3分,共9分,第4题10分)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从父商于山东,常衔《孝经》、《论语》、《大学》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见之,痛哭曰:“为人子而令亲如此,尚得为人乎?”于是有事则身代之。先生虽不得专功于学,然默默参究,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历有年所,人莫能窥其际也。一夕梦天堕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其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觉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
时阳明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顾先生僻处,未之闻也。有黄文刚者,吉安人而寓泰州,闻先生论,诧曰:“此绝类王巡抚之谈学也。”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艮与王公也。”即日启行,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阳明出迎于门外。始入,先生据上坐。辩难久之,稍心折,移其坐于侧。论毕,乃叹曰:“简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称弟子。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明日入见,且告之悔。阳明曰:“善哉!子之不轻信从也。”先生复上坐,辩难久之,始大服,遂为弟子如初。
阳明归越,先生从之。因问阳明以孔子辙环车制,阳明笑而不答。归家遂自创蒲轮,招摇道路,将至都下。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门之在京者劝之归,阳明亦移书责之,先生始还会稽。阳明以先生意气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门三日不得见。阳明送客出门,先生长跪道旁,曰:“艮知过矣。”阳明不顾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阳明方揖之起。阳明卒于师,先生迎哭至桐庐,经纪其家而后返。开门授徒,远近皆至。同门会讲者,必请先生主席。阳明而下,以辩才推龙溪①,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黄宗羲《泰州学案》有删节)
注释:①龙溪:姓王名畿,字汝中,明代阳明学派代表人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竟:完毕,终了 |
B.吉安人而寓泰州寓:寄居,居住 |
C.痛加裁抑裁抑:制裁、惩戒 |
D.经纪其家而后返经纪:经营、买卖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艮“行事太奇”的一组是()
①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②天寒起盥冷水
③始入,先生据上坐。④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
⑤自创蒲轮,招摇道路⑥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
A.④⑤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③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艮曾“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某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这一极其神话色彩的故事,无疑隐喻了王艮对晚明社会的认识与自己的抱负。 |
B.王艮认为自己虽然与王阳明一谈“良知”,一谈“格物”,但如果两人的学问如出一辙,那就是上天把王阳明授予天下后世的盛举,足见王艮对王阳明佩服之至。 |
C.自从王阳明去世以后,天下具有雄辩之才的当推王畿。然而天下心学之士有的相信他的理论有的不相信,只有王艮能在举手投足之间,让人领悟体会心学最多。 |
D.王艮讲学并不注重理论的辨析,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即平时只要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
②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前 辈 谓 仕 宦 而 至 将 相 为 人 情 之 所 荣 是 不 知 荣 也 者 辱 之 基
也 惟 善 自 修 者 则 能 保 其 荣 不 善 自 修 者 适 足 速 其 辱。
——(元)张养浩《为政忠告·修身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