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 (12分) 照相用的废定影液中含有Na、[Ag(S2O3)2]3、Br等离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通过下列实验程序,对某照相公司的废定影液进行实验处理,回收其中的银和溴。(已知: 4H+2 [Ag(S2O3)2]3= Ag2S↓+3S↓+3SO2↑+SO42+2H2O)

(1)操作Ⅲ的名称是  ▲ ;操作Ⅱ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  
(2)加入锌粉的目的是将少量溴化银中的银还原出来,该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液体B中除含有Br,还有SO42,检验溶液中存在SO42的操作是  ▲  
(4)步骤③实验操作时,也常采用加入适量硝酸钾加盖后再灼热的方法,推测加硝酸钾的目的可能是        ▲        
(5)通过上述回收银的流程中,从绿色化学的要求看,存在的不足为   ▲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碳族元素简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pH=12的NaOH溶液100mL。如果将其pH降为11,那么:(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的变化)
(1)若用蒸馏水应加入______________mL
(2)若用pH=10的NaOH溶液应加入_____________mL
(3)若用pH=2的盐酸溶液应加入_____________mL
(4)若用0.01mol∙L-1的醋酸应加入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 10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CO2(g)+C(s) 2CO(g) ΔH>0,起始通入2molCO,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填“不变”“增大”“减小”)及平衡如何变化(填“正移”“逆移”“不移动”):
(1)增加C,平衡________,c(CO)________。
(2)减小密闭容器的体积,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______________,c(CO2)___ _____。
(3)通入N2,保持密闭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则平衡________,c(CO2)________。
(4)保持密闭容器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平衡__________________,c(CO)________
(5)恒压通入N2,CO2的百分含量
(6)恒压再通入2molCO,CO2的百分含量

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界的新型燃料,在未来可能替代汽油、液化气、煤气等并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工业制备二甲醚在催化反应室中(压力2.0~10.0Mpa,温度230~280℃)进行下列反应:
①CO(g)+2H2(g)CH3OH(g) △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 +H2O(g) △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 △H3=-41.2kJ·mol-1
(1)若要增大反应①中H2的转化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A.加入某物质作催化剂 B.加入一定量CO
C.反应温度降低 D.增大容器体积

(2)在某温度下,若反应①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1 mol/L,c(H2)=2 mol/L,5 min后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50%,则5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 mol/L,c(H2)=a mol/L;达到平衡后,c(CH3OH)=2 mol/L,
a=mol/L。
(3)催化反应室中总反应3CO(g)+3H2(g)CH3OCH3(g)+CO2(g)的△H =

(9分)(1)在100℃时,PH=7呈性。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氯化铝溶液呈酸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写电离方程式NaHCO3
(5)(2分)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在容积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ΔH_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100 ℃时,体系中各物 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 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________。

(2)100 ℃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 0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 s又达到平衡。
①T________100 ℃(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式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