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阅读短文,完成小题。(12分)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会天大雨( ) (2)今亡亦死( )
(3)宜多应者( ) (4)或以为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
(3)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
告诉“人”什么呢?(3分)
我认为: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孙权劝学》)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5)其一犬坐于前(《狼》)
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戎()________
(2)衰()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