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所给的元素,完成下列各小题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O |
2 |
|
|
|
C |
N |
O |
F |
Ne |
3 |
Na |
Mg |
Al |
Si |
P |
S |
Cl |
|
4 |
K |
Ca |
|
|
|
|
Br |
|
(1)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金属性最强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2)氖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N与O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 。
(4)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5)铝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它其中的一个用途是作为铝热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N元素形成的一种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俗话说“雷雨发庄稼”,请写出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14分)以海水中常见物质A为原料可以发展很多工业生产,下图中包含了中学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基本工业生产,请根据下图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C和D、C和G反应都可以制取消毒剂。写出C和G反应制取消毒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电解A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8NA,则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L
(3) J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4)实验室可用K与G固体加热制取J,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为下列离子组成的可溶性化合物,组成这四种物质的离子(离子不能重复组合)有:
阳离子 |
Ag+、Mg2+、Al3+、Ba2+ |
阴离子 |
Cl-、SO![]() |
现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乙的溶液分别加到足量甲、丁两溶液中时均产生稳定的白色沉淀;
②将少量丙溶液滴入丁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当丙过量时沉淀完全溶解;
③甲、丙两溶液混合时产生的白色沉淀,经分析其中含有两种成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解质的化学式:甲乙
(2)丙的阴离子的电子式是,丁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3)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①甲溶液与丙溶液混合:
②乙溶液与丁溶液混合:
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可以通过调节温度使下列反应:A(g)+2B(g)2C(g) 达到平衡时保持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5 mol。现向反应容器中加6.5 mol A、X mol B、4 mol C。
(1)若X=5.5时需要降低体系温度才能使反应达平衡时符合题设条件,则正反应为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欲使该反应起始时维持逆向移动,则X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成因和变化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地壳内每加深1km,压强增大约25000~30000 kPa。在地壳内SiO2和HF存在以下平衡:SiO2(s) +4HF(g)SiF4(g)+ 2H2O(g) △H =-148.9 kJ·mo1-1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在地壳深处容易有气体逸出,在地壳浅处容易有沉积。
(2)如果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选填编号)。(3分)
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3)若反应的容器容积为2.0L,反应时间8.0 min,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了0.12 g/L,在这段时间内HF的平均反应速率为。(3分)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步骤: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2COONH4(s)2NH3(g)+CO2(g)。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平衡总压强(kPa) |
5.7 |
8.3 |
12.0 |
17.1 |
24.0 |
平衡气体总浓度 (×10-3mol/L) |
2.4 |
3.4 |
4.8 |
6.8 |
9.4 |
(1)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___。
A.![]() |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