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 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 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
D.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
E.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同学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钱学森的感召
王童
我不是科学领域里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对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有什么认识。但若说到对钱学森彻底的不熟悉、不明白也不完全尽然,因钱学森所从事的火箭导弹事业,从幼年时就牵动了我的情怀。为此,不学理科的我还专门订阅过多年的《航空知识》。我现存有《钱学森手稿》和《钱学森实录》两部书。记得20多年前,我还看过一本介绍钱学森的小册子,当时就被他的传奇经历所深深吸引。后来,这本小册子被一位工厂的科研人员借去而未归还,借书人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钱学森深感敬佩” 。
在钱学森哀悼日的这几天里,媒体谈到了他诸多的功绩荣誉,却唯独忘了一个最重要的奖项——“小罗克韦尔奖章”。“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赏,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亦是现代理工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6名现代科技专家获得了“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钱学森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这样一枚重要的奖章被人们忽视掉,又意味着什么呢?据说,钱学森曾言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去美国以一洗前耻。可见,当年美国政府对他迫害,在他是有着怎样的刻骨铭心。
一个对美国军事工业——大力神火箭的研发、乃至到今天航天飞机的穿梭都做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到头来却被他服务过的貌似民主的政府所迫害,的确让人难以接受。5年的软禁,15天的监狱,这是让人窒息的日子,那时是“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其迫害的黑手连给美国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一连串欢笑的卓别林也没放过。钱学森有幸回到了祖国,还引领中国的导弹火箭飞向了太空,这是中国之幸,自然也就成了曾经敌手美国的担忧。美国当年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能抵上5个师”,其实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了一道防御屏障,这是几个方面军也做不到的。钱学森让贫弱的中国在导弹火箭领域里急速赶上了美苏的步伐,实让海外人士瞠目结舌。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应存活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还有什么能比他更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人公呢?在中国航天领域里,有着那么多承前启后的巨擘式的人物: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学森、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他们的报国之志,无不让人动容。我看过美苏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观后皆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特别是前苏联摄制的《驯火记》,借科罗廖夫的化身,把撕开宇宙的力量一层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许多年轻一代的航天人都受过此片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影视片总是找不准那个契合点,老是拍得拼拼凑凑、七零八落的,不能感动人。有一次,我对曾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韧先生谈起这个话题,他也深有感慨。
钱学森去世了,同他自己说的要活到100岁只差了两年,但他的精神感召还在。他理应长存于我们的科学与艺术的星空中,就如同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颗星一样永恒。下列选项不能说明“钱学森的感召”的一项是()
A.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而且体现在非科学领域的影响上。 |
B.“小罗克韦尔奖章”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既说明媒体对此奖项的不甚关注,又说明钱学森先生淡泊名利。 |
C.钱学森的作用不只抵5个师,而是为中国国防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 |
D.钱学森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自身的传奇经历,理应成为影视片中的主角。 |
“小罗克韦尔奖章”,被媒体忽视的原因,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小罗克韦尔奖章”是专门授予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因获奖人少,故媒体不甚重视。 |
B.钱老是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唯一中国人,因钱老淡泊名利,不肯宣传自己,所以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 |
C.“小罗克韦尔奖章”具有世界性,但在国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我们媒体在诸多方面还很落后。 |
D.钱先生早年的经历,使他不稀罕外国的奖赏,也拒绝再次去美国一雪前耻,这使他对这一荣誉不放在心上。 |
根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一段借书人借书未还,而借着并未索要这一细节,说明即使是“非科学领域”的人们也对钱老充满敬仰。 |
B.文中三段“这就如同一个魔方游戏,昔日的白军变成了红军,而推拧这个魔方的人,就是高手钱学森”,充分体现钱学森在导弹火箭领域的价值。 |
C.“麦卡锡主义”就本质而言,就是美国披着民主的外衣,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的迫害。 |
D.“许多伟人”未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角,说明我们中国拍摄的此类题材的影片,还找不到契合点,还不够成熟。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草色
叶延滨
春天该是什么样子呢?窗外的小雪又变成小雨,小雨极细,尤如雾丝,让人想起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好的春意啊,官高位显的韩愈,能给后人留下这样美妙的春景,朦胧飘逸,最巧在草色,遥看已有一层青色,近看却无新草。这比“春风吹又生”,“映阶碧草自春色”还要早的春之色,大概只能叫眼明又有慧心的诗人捕获了。
诗意是会消失的,“遥看近却无”就是消失的诗意。我不是一个鼓吹怀旧的诗人,农耕文明的诗意,背后也有绝无诗意的生活与艰辛劳作。
草色是富有者的奢侈品,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绝《月色》中的后半联。他把春气中的草色写出声来了,当是漂亮的名句,也是让诗人欣喜的草色。可惜,这两行诗给我留下的是另一种草色,没有诗意的疲惫的草色。那是在农村插队当知识青年的时候,我在陕北插队,春天到了,春气暖了,满山遍野的野草也精神十足地长出来了,于是,漫长的锄草农活开始了。清早,在“虫声新透绿窗纱”时,队长出工的哨声比曙光更早地破门而进,惊醒了春梦,上山锄草吧。你见过陕北的山峁吧?像馒头似的,像波浪似的,也像一个个光脑袋;我们从春锄到夏,一条垅一条垅地锄,一块地一块地地锄,一面坡一面坡地锄,一架山一架山地锄!山岗上没有树,光秃秃,但没有锄过草的山峁,有青青的一片草色,锄过的则黄黄的露出土色来。我们就用这五寸宽的锄头,勾、刨、锄、铲,像剃头匠一样精心地剃光这一座座山峁。那时,我的心情如何?收工后,坐在窑洞前的土台上,让山沟里的风吹干身上的汗水,抬头望去,看到又有一架山变成了土黄色,而草色青青的山峁越来越少了,心里就感到爽快:“快了,晒太阳的日子快过去了。”当然,这与真正农民的想法还有差别,农民是这样说的:“今年的草锄得干净,秋天也许收成会好点。”
也许,当我们在怀念草色的时候,这种诗意发出的另一个信号:“很好,又有一些中国人成了不为吃饱饭发愁的人了。”在肚子的事情不再占据脑袋的主要位置,脑袋里的草色就会悄悄地漫延开来。“白昼绿成芳草梦,起来幽兴有新诗。”北宋政治家寇准的诗钻进了我的心田,是因为我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陕北地区将大面积实行退耕还林。啊,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将不再年复一年,用铁锄剃去满山遍野的草色。那些山坡上的小草,会让空气也变得清晰。春气正暖,草色更翠,草尖上挂着的露珠,有一滴是我噙在眼中的泪……
(节选自2001年4月7日《解放日报》,有删改)“在农耕时代,一个荷锄求食者的眼中,草色也许有另一种涵义”,这里“另一种涵义”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第三段中插叙自己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锄草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从全文看,作者在写草色的时候多处援引诗家的名句,请列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节选自《父亲不写信》
“第2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贝多芬传》序(节录)
①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②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说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我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③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④成败又有什么相干?⑤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有遭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莫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有意无意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动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中,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愿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夸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第一自然中“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写出人名)
第一自然段由五个句子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⑤。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层次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⑤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用不超过15个字,把第一节中“成为伟大”的意思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请你用不超过35个字,把这两层意思概括写出来。
答:第一层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写出伟大的人物所受到的磨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一句话中,“铁砧”是什么意思?所用的修辞是什么?
铁砧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下面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伟人成为伟人的过程中,毅力和灾难同等重要。 |
B.伟人成为伟人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毅力,更重要的原因是灾患,他们在灾患面前表现了不同凡响的胆识和勇气,在灾患中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可以说是灾患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
C.在伟人的生命中,不幸不仅不是阻碍,反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
D.在伟人的成就中,灾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毅力的作用远远大于灾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的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旧式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文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外,其它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无知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无知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黄土。
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力主平和冲谈,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趋消极。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第二段“鲁迅也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答:“前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可摘录原文,也可自己概括回答,分条列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段中作者说:“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请选出作者对周作人态度表述正确的项(多项选择) ( )
A.持不完全否定态度 |
B.“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是无可厚非的 |
C.其任伪职、当汉奸是不可饶恕的 |
D.他的作品是出于传统士大夫心态对文学的玩弄,青年人不要被迷惑 |
E.“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是反语
F.肯定他曾为新文化做过有益的事。他的书可读,但不应评价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