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不是圣人
张萍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00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
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赏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08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
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
第⑥段中“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一句有什么含义?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我很重要(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 土地 。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 资格 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
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
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这是因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通读全文,作者从    、    、     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很重要”的道理,目的在于                 
有人认为,文中“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这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如果说“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表达的是“我”对父母来说“很重要”的话,那么,请仿照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我”对“多年相知的朋友很重要”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意思完整,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 安全 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得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嵋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的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第二段中画有横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2.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3.

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4.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2.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

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4.

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5.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