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 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
| 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 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 |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更增加至8.67亿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 D.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建立了好多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这说明胡佛政府( )
| A.完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
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
|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
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某学者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依次选取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 B.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
| C.新式教育使女性思想解放 | D.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