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后面两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词中哪句话与《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这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本诗题咏台城,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