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写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分)
1.      何等已数言上(         )   ②王必欲长汉中(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2分)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秋水》完成后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加点的字
秋水至()不牛马()以为莫己() 始吾信()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__________
(2)问涂焉涂:__________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牧童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天下?(2分)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
B.故不为苟也所识穷乏者我与
C.非独贤者有心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呼尔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什么事情就是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之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玩味古典: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解释加点字。
吾剑()所者()
饮其酒()终其酒()
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入水求之 B.心之所向
C.数人饮之不足 D.子安能为之足

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明秋毫必细其纹理
B.拔山倒树来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昂首之作青云白鹤
D.数人饮之不蛇固无

翻译下列语句。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甲】文与【乙】文都是寓言故事,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乙】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奚②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③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④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⑤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蚤:通“早”。 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辩:分辨。⑤遽:就,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盗()(2)寡人反取焉()
(3)鲁昭公弃国齐()(4)以晏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其实味不同(2)孤其根而美枝叶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2)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内容探究:
(1)【甲】文中晏子是如何巧妙地反驳楚王的?
(2)有人认为鲁昭公敢于悔过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也有人认为鲁昭公的行为不值得同情。那么你对鲁昭公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