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2)俟其欣悦(   )(3)媵人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下列加点的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 B.食之不能尽其材 | 
| C.蝉则千转不穷 | D.策之不以其道 | 
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
阅读《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 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⑤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⑥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以:同“已”,已经。⑥营护:料理,护送。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2)禹锡终易连州
  (3)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  (4)时人义之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 B.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于园》) |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 
| D.明日,普又以其人奏。(《赵普》)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译文: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学士丘濬重其文()⑵上谒监司()
  ⑶与若期,三日后来()⑷使者下阶谢,乃已()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 A.吾欲辱之,何以也 | B.以丛草为林 | 
|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其冲烟飞鸣。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明察秋毫 (2) 项为之强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选出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心之所向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驱之别院 D 何不试之以足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折枝:压弯了树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解释加点的字。
  (1)尝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3)惟戎不动( )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足 |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所选语段写的是 之趣。
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