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①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②,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③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④不悉⑤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王大:人名。②簟[diàn]:竹席。③荐:草垫。④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悉:了解。⑥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一领及我(  )后大闻(  )语恭(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雍氏 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谓楚王曰:'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 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

B.寡人请以国

听:听从

C.此告楚

病:患病

D.必劝楚王 兵守雍氏

益:增加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B.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C.

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D.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羲之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 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选自《晋书•王盖之传》)

【注释】①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②冠:超越。③修楔: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⑤流能曲水:觞,酒杯。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⑦极:尽情,⑧信:实在、确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B.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C.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D.

扳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B.茂林

盖简桃核 狭者为之(《核舟记》)

C.名士多居

投诸渤海 尾(《愚公移山》)

D.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

处处 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备容

:香气

B. 公卿之后

:跟随

C.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留

D.同舍生皆 绮绣

:同"披",穿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B.

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

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

D.

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4)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 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 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 ,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松柏冢 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

B.王之 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时时而 【间】指较短的时间

D.吾 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

B.

问之客曰

C.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

由此观之

(3)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

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

"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4)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

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

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

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5)下面对《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

B.

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C.

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D.

齐威王的人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6)请用三个"/"给《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 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左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 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栗 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号"李社"。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

【注释】:①羸服:贫贱人的衣着。②窭:贫寒。③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④橡栗:橡树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B.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C.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D.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

B.

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

C.

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

D.

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关辅饥,辄弃官去。

②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