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甲】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桓楚”。是时桓楚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        素:                ②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      将:                ④恒楚在泽中     亡: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
乙: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鹬蚌相争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①赵:国名。 ②燕:国名。 ③苏代:人名。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A.至之市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学而时习之 D.方为秋田之害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谓惠王曰谓:②蚌方出暴方:
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计:④赵且伐燕且: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乃止白起而谢韩、魏。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同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倔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下列句中的“之”与“愿相国孰虑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 B.悍吏之来吾乡
C.永州之野产异蛇 D.辍耕之垄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黄歇为人机智勇敢,做事考虑周到,在太子归楚之事上显出了他的才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反而后图之反:②不如亡秦亡:
③度太子已远度:④考烈王许之许:
翻译下列句子。
(1)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
译文: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
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日:“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则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任侠:以“侠义” 自认。②谪仙人: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③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下列句中的“以”与“其先隋末罪徙西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擿其诗激杨贵妃 B.醒能述文者
C.不物喜 D.祭尉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B.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就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C.作为文人的李白是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本文体现了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D.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反叛而被判死刑,但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后又被宋若思征召为参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神龙初,还遁:益以学少:
③力士贵素:④释囚为参谋辟:
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②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④端:故意。
下列句中的“之”与“拔剑而刺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 B.至之市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扶而道苦之() ②是必夫奇鬼也()
③我固尝闻之矣()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翻译句子。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句中的“之”与“驱之别院”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何不试之以足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数十②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