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
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面各句加黑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为我呼入②君王为人不忍 |
B.①会其怒,不敢献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
C.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善遇之 |
D.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
B.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德”通“得”)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吾得兄事之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籍吏民,封府库
A.①②④⑥/③⑤ | B.①④/②⑤/③⑥ |
C.①④/②⑤⑥/③ | D.①④⑥/②⑤/③ |
阅读《项脊轩志(节选)》,完成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
B.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
C.一日,大母过余曰过:来看望。 |
D.比去,以手阖门阖:关闭。 |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
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
B.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校笺》)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奏颂一篇 奏:进献。 |
B.尝大醉上前 上:走上。 |
C.怒引至庭下 引:带。 |
D.妃则沮之沮:通“阻”,阻止。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李白“傲放”的一组是( )
①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②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③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④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⑤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⑥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A.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①城旦②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司空,管理囚徒的官;②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2)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
(3)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属稿属:撰写。 |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
B.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
C.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
D.知信乎古信:相信。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B.请予言以为赠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3)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