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 (3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⑥三府并辟,不应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式跟张劭关系很好,两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要去拜见他的母亲,并看望他的孩子。
B.元伯请求母亲设宴款待范式,但母亲对两年之约有所疑虑,元伯对范式的肯定打消了母亲的疑虑。
C.张劭托梦给范式说自己要在某天死去,某时下葬,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范式醒来后忍不住悲叹流泪。
D.陈平子与范式同在京师太学学习,虽然二人素昧平生,但陈平子认为范式是个可以把身后事相托的义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答:                                                                       
                                                                             
(2)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家:家族。
B.以载地寒,意甚轻易:容易
C.深求贤之意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寻检恣:任意。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B.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C.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D.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C.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田仁会,雍州长安人。祖轨,隋幽州刺史,封信都郡公。父弘袭封,至陵州刺史。仁会擢制举,仕累左武候中郎将。太宗征辽东,而薛延陀以数万骑河内,诏仁会与执失思力率兵击败之,尾逐数百里,延陀几生得,玺书嘉。永徽中,为平州刺史,岁旱,自暴以祈,而雨大至,谷遂登。人歌曰:“父母育我兮田使君,挺精诚兮上天闻,中田致雨兮山出云,仓廪实兮礼义申,愿君常在兮不患贫。”五迁胜州都督,境有夙贼,依山行人,仁会发骑捕格,夷之。城门夜开,道无寇迹。入为太府少卿,迁右金吾将军。所得禄,估有赢,辄入之官,人以为尚名。然资强挚疾恶,昼夜循行,有丝毫奸必发,延中谪罚日数百,京师无贵贱举惮之。巫传鬼道惑众,自言能活死人,市里尊神,仁会劾徙于边。转右卫将军,以年老乞骸骨。卒,年七十八,谥曰威。子归道,明经及第,累擢通事舍人内供奉、左卫郎将。突厥默啜请和,武后诏将军阎知微册可汗号,持节往。默啜又遣使谢,知微遇诸道,即与绯袍银带,因表使者即到,请备礼廷赐。归道谏曰虏背惠且积年今悔过入朝解辫削衽宜待天旨而知微擅赐使朝廷何以加之宜敕初服须天子命。后从焉。默啜将至单于都护府,诏归道司宾卿往劳。默啜执归道将害之。归道色不挠,詈且让,为陈祸福。会有诏赐默啜粟三万石,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于是更以礼遣。归道既还,具陈默啜不臣状,请备边。已而果反,乃擢归道夏官侍郎,益亲信。
(节选自《新唐书·田仁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薛延陀以娄万骑河内掩:侵扰
玺收嘉尉:通“慰”,安慰,安抚。
依山行人剽:劫掠
诏归道司宾卿往劳摄:统辖。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归道谏曰/虏背惠且积年/今悔过/入朝解辫削衽宜待天旨/而知微擅赐/使朝延何以加之/宜敕初服/
归道谏曰/虏背惠且积年/今悔过入朝/解辫削衽/宜待天旨而知微擅赐/使朝延何以加之/宜敕初服/
归道谏曰/虏背惠且积年/今悔过入朝/解辫削衽宜待天旨/而知微擅赐/使朝延何以加之/宜敕初服/
归道谏曰/虏背惠且积年/今悔过/入朝解辫削衽/宜待天旨而知微擅赐/使朝延何以加之/宜敕初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田仁会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在隋朝时任幽州刺史,父亲承袭祖父的封号而任陵州刺史,他本人和儿子田归道则通过考核选拔而被朝廷任用。
田仁会抗外敌战功卓著。突厥的薛延陀趁太宗东征之机侵扰黄河以南地区,他与执失思力奉诏御敌,击溃数万敌军,差点生擒薛延陀。
田仁会为百姓竭尽诚心。大旱之年,身为平州刺史,他亲自冒着烈日暴晒求雨,大雨竟如愿降下,平州当年五谷丰登,百姓用歌谣称颂他。
田仁会抓治安卓有成效。他平定盗贼,胜州因此得以安宁;他惩治邪恶,使许多人受罚;他将装神弄鬼的巫师流放到边远之地,使妖言平息,民心安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丝毫奸必发,廷中谪罚日数百,京师无贵贱举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啜执归道将害之。归道色不挠,詈且让,为陈祸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语句翻译在答卷对应的横线上。(共四句,每句3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各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选自《明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坐事,谪本部吏坐:因……犯罪
B.以佐为右都御史以:把
C.遂下锦衣卫狱:监狱
D.以是为舆论所鄙:鄙视

下列词语按次序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荐擢监察御史(2)坐事□皇太子谴责
(3)帝厌□繁琐(4)永乐末已有□

A.为、而、之、矣 B.以、为、其、之
C.以、为、而、其 D.以、为、乎、也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B.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C.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D.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刘观出任嘉兴知府,因父母去世,守丧去职。
B.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大理寺少卿,给两份俸禄。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刘辐独自客死辽东。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②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里正谕民俾:使
B.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蠲:减免
C.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D.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交付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