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式定氮法”是通过测奶品中含氮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来折算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一种方法。为了提高氮的含量,不法分子将三聚氰胺(化学是为C3H6N6)添加进奶品中,冒充蛋白质,使许多婴幼儿长期服用后产生结石,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不法分子如果向1000g牛奶中添加2.52g三聚氰胺,能够冒充蛋白质的质量为(已知蛋白质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6%)( )
A.2.52g | B.4.44g | C.10.5g | D.![]()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
B.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 |
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
D.不同的弱电解质只要物质的量的浓度相同,电离程度也相同 |
纯净的NaCl并不潮解,但家庭所用的食盐因含有MgCl2杂质而易于潮解。为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有人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把买来的食盐放入纯NaCl的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过滤即得纯净的NaCl固体。对此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食盐颗粒大一些有利于提纯 |
B.设计实验的根据是MgCl2比NaCl易溶于水 |
C.设计实验的根据是NaCl的溶解平衡 |
D.在整个过程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会变大 |
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2.25。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右表所示。
起始浓度 |
甲 |
乙 |
丙 |
c(H2)/mol/L |
0.010 |
0.020 |
0.020 |
c(CO2)/mol/L |
0.010 |
0.010 |
0.020 |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甲<乙<丙 |
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 |
C.平衡时,c(CO2)丙=2c(CO2)甲 |
D.平衡时,乙中CO2的体积分数大于60% |
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①已达平衡的反应C(s)+H2O(g)CO(g)+H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已达平衡的反应N2(g)+3H2(g)2NH3(g),当增大N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
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平衡:Br2+ H2O ![]() |
B.对CO(g) + NO2 (g)![]() |
C.升高温度能够增大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
D.合成 NH3反应,为提高 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