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用“/”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A.故不意也 () B.以头地耳()
C.天下缟素() D.寡人矣()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庸夫因怒行刺的故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文中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一过程,并说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弗敢专也/能辨我是雄雌
B.不能察/风力尚劲
C.战则请/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亲自明察,但都一定要了解案情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当权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中,人民的力量不容忽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也是必要条件。
B.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对曹刿言听计从,足见鲁庄公之“鄙”。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写出了曹刿请见君主的原因。
D.本文详写论战,略写战斗过程,对比有力,鲜明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班超立志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①。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②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
志哉!”【注释】①细节:小事情。 ②研:通“砚”,砚台。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辍业笔 (扔) B.能久事笔研间乎(怎么)
C.常为官佣书供养(用来) D.不劳辱(耻辱)

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本文而言,班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B.班超成才的主要原因是“家贫”。
C.上面短文的主旨是逆境使人成才。
D.“班超的大志”可用原文“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来表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乘船避难()②尚宽()
其自托()④遂携如初()
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 (2)未复有能其奇者() (3)亦未()(4)少闲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填空。
(1)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中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2)乙文作者是(朝代),字,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言文阅读。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先自其足及,市罢遽其舟不亦
秋毫凹者为学而不学而习之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幼时记趣》一文中,癞蛤蟆比起人来本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2)《寓言二则》中买履的郑人和刻舟求剑的楚人让人觉得可笑,他们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