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先自度其足 及反,市罢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明察秋毫 凹者为壑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幼时记趣》一文中,癞蛤蟆比起人来本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2)《寓言二则》中买履的郑人和刻舟求剑的楚人让人觉得可笑,他们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7(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
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砍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1)具答之 _______(2)无论魏晋 _______
(3)深入忘反_______(4)穴才容人 _______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乙)文中与(甲)文“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描写相同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的追求。(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文中划线的字。(4分)
(1)期(2) 去
(3)委 (4)顾翻下面的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2分)
“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2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将军既帝室之胄()(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先帝不以臣卑鄙()(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用现代汉语分翻译下列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请列举一个(句、对)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一个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薄暮冥冥
②沙鸥翔集
③春和景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前者是个人因“物”、“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之乐”而乐。 |
B.选文前两段写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是为了突出古仁人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
C.“古仁人之心”指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D.“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自勉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
摘录原文填空:选文①②段中迁客骚人的“悲”指的是;“喜”指的是。。
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批注卡。
示例 |
批注 |
是进亦忧,退亦忧 |
一“进”一“退”,处境迥然,表现出古仁人不计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命运的博大胸怀。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乙】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增加)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资治通鉴》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比至陈比: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
(3)陈涉素闻其贤素:
(4)诛暴秦,据咸阳 据: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请仿照示例,在【甲】文中找出陈胜所做的两件事,并简要说明陈胜作为领袖人物所具备的素质。
示例:助广杀尉——善于把握时机
————【乙】文张耳、陈馀认为陈胜不应当急于称王,理由是什么?不称王又该如何做?(请用原文回答这两问))从说理的角度看,张耳、陈馀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不称王的理由:
(2)应该的做法:
(3)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