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心灵上套上了枷锁。”材料中的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 B.社会现实 | C.人与社会的和谐 | D.人的生命 |
甘地认为,“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当以仁慈来改造人类,他还说:“我相信菲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进行斗争 | B.“非暴力抵抗”不是对敌人的屈服 |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D.提倡用仁慈来换取敌人的妥协 |
历史小组的学生在学习《巴黎公社》时,提出了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公社的成立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现下降趋势 |
B.公社的建立是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妥协的产物 |
D.巴黎公社是当时各种偶然因索促成的特殊事件 |
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围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这是因为它
A.首次阐述了天赋人权思想 | B.从根本上废除了君主制 |
C.确立了人权和法治原则 | D.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自哥伦布时代起,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逐渐消除,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8世纪前,对这一过程起着推动作用的方式有()
①西方掠夺与贸易②资本与人口流动③对等的文化交流④工业革命的扩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