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了时清时期,这种状况却发生了改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制作的表格,请按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经营形态 |
产品用途 |
流通方式 |
特点 |
① |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
剩余部分出售 |
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③部分增多,分工日细,技术进步; |
② |
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
不在市场流通. |
|
③ |
民间消费的产品 |
在市场流通 |
(1)请按顺序填写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① ② ③
(2)该同学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的整理不全面,请你从其内部力量消长及发展前途方面再补充两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材料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英国撕掉伪装面孔于1840年7月直接出兵干涉,结果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军事供应基础之上的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埃及工业几乎全部破产……由于现代化内在条件不成熟,它根本未能触及埃及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现代化看来成为一场更为纯粹的移花接木式的西方化运动……从农村征调大量农民作工厂工人以及召集农民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服兵役……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进一步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工厂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进口机器是新奇而珍贵的,机器一旦损坏,就形同废铁。
——摘编自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材料三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什么样的改革思想?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局势这样预测:“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二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三种描述哪一种描述较为客观并简述其理由。(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海国图志》一书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材料二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四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 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
401—1000年 |
1001—1500年 |
1501—1840年 |
中国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
70% |
58% |
29% |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为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过程,某研究者收集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 : (注释:①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注释:②)。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注释:③)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史料二: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一中有三处(标有①②③序号)需要注释,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校勘和注释。
(2)依据史料一,毛泽东当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属于什么性质?(2分)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