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

浪潮
大致时间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注释
第一次
1763 – 1870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械化、蒸汽机、残民效应
经典经济现代化(工业化、非农业化)(全国性市场)
第二次
1871 – 1945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内燃机、贸易效应
第三次
1946 – 1970年
第三次工业革命
自动化、计算机、冷战效应
第四次
1971 – 2020年
知识和信息革命
信息化、绿色化、知识效应
第五次
2021 – 2050年
新生物学革命
生命工程、生物经济
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知识化、非工业化)(市场全球化)
第六次
2951 – 2100 年
新物理学革命
超级运输、文化和体验经济

注释:第二次浪潮的时间包括1914—1945年间的经济危机和调整,知识效应包括高科技革命等。
——整理自《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二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划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科学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次经济现代化浪潮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材料一中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兴起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3)依据材料一的划分方法,材料二所述内容反映的哪一次浪潮?结合材料二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次浪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
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二十二史札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材料五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
(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年
145
33.8
15
21
12.8
1870年
374
91.8
45
42
34


材料二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材料三(英国)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匹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匹马力……1850—1870年的棉花消耗量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1850—1870年各国贸易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国王人身不可侵犯……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上议院与下议院)共同行使之。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经任何一院或国王否决的法律草案,不能在同样会议上重新提出……。
——引自《德国史文献》
材料二普鲁士资产阶级建立了进步党,他们在议会讨论军费预算时进行反对,使预算未获通过。1861年,新即位的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时,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决议,强制进行兵制改革和使用军费开支,从而与议会中以进步党为代表的反对派发生了尖锐冲突,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宪法纠纷”。直到萨多瓦战役那一天,议会进行改选,拥护俾斯麦的保守派获得多数,进步党失去优势。
——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1850年的普鲁士宪法上述内容有何特点?其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做法哪些方面不合宪法?
你如何看待评价在“宪法纠纷”中俾斯麦的胜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