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ì):埋葬。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开边隙边:边境 B.传首四方首:首先
C.不恤国计才恤:担忧 D.于是亟诏纲人亟:急忙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众脔而磔之 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瘗之 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选忠信之人往待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元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溢:充满而流出来
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仗、依靠
C.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打开、发送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治:研究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 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3分)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3分)

文化经典阅读(6分,3+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都指对道理的领悟,前者比后者更透彻、更周全。
B.“不迁怒”重在待人,所谓“及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贰过”,则重在克己,所谓“闻过则喜”。这些都体现出颜回的“好学”。
C.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D.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既包括学问方面的,也包括道德情操的培养。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请你结合上述三段文字和自身情况,就颜回的某一品质谈谈自己的理解。(80字以内)

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3+3+3+3+4)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

A.不耻相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B.养生丧死无憾(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办丧事)
C.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D.项伯杀人,臣活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活)

下列句中加点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B.南取百越之地(的)
C.极视听之娱(的)
D.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
B.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的)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的)
D.收天下之兵(兵器)行军用兵之道(士兵)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长乐王回深父(通“甫”)
B.举酒属客(通“嘱”)
C.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百越的君王都愿意服从、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司法官吏(审讯)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摆开锋利的兵器来缉查盘问(或“呵问来者是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8分,每小题2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张良出,要项伯。要:要求。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不如因善遇之。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比较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语,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孰与君少长?
B.窃为大王不取也。
C.愿足下更虑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亡去不义(我)逃离是不守信义的。
B.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与项伯有故事呢?
C.秦时与臣游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一起游玩。
D.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看着将军的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
B.食不重肉重:重叠
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句3分)
①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②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