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探究“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的实验中:
(1)他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观察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天平横梁调平衡后,在称物体的质量时,他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后,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乙)所示,这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右表是这位同学记录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①铁的密度为
②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答:
将如图中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数值及单位)填写在下列相应的表格中.
电压表示数 |
小木块的长度 |
单相电度表读数 |
m |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1)如图,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他发现∠BON∠AO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填“还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要放到与A的像重合的位置上.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是为了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用玻璃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出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水温/℃ |
90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1)在实验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为了节约时间,他们直接用了热水开始加热,刚倒入热水时他们发现温度计管壁外很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2)如图甲、乙是该同学观察到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液体中的上升过程,则________图是液体沸腾时的情况。
(3)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当时的气压(选填“是”或“不是”)一个标准气压。
(4)根据记录,在提供的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这种物态变化名称叫.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和.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