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小组通过实验测算如图(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滑轮组
钩码重G/N
钩码提升高度h/m
拉力F/N
拉力移动的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1
0.6
 
 


求:(1)完成表格填写.
(2)若在图甲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减少一只钩码,再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则机械效率与原来相比将___________。(选填“不变”、“变小”或“变大”)
(3)有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滑轮组中细绳的绕法有关.根据探究目的,他们测算出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下一步实验所需的组装图.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未知
知识点: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1)猜想:导体电阻可能与导体材料、横截面积、______、______有关。
(2)实验时,同学们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把a、b、c、d四根金属丝接入电路A、B两点之间,探究情况如下表:

序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灯泡亮度
a
铜丝
1
1
较亮
b
镍铬合金丝
1
0.5
最暗
c
铜丝
1
0.5
较暗
d
铜丝
0.5
1
最亮


选用_____两根金属丝,可探究导体电阻跟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
(3)如图乙的实验,可探究导体电阻与_______的关系。

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液体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液体甲和乙加热.

液体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
加热的时间t/min

1
0.1
5
1
2
0.1
10
2
3
0.2
10
4

4
0.1
10
1
5
0.1
20
2
6
0.2
20
4

(1)分析第1、4次,第2、5次或第3、6次实验数据,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乙升高的温
度高一些,这说明乙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2、3次或第5、6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物质的______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_______(选填:“多”或“少”)
(3)通过比较第2、4次实验数据可知,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液体的__________有关。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小明想验证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他在水平地面上铺一张纸,将蓝球表面涂黑,使蓝球分别从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在纸上留下黑色圆斑A、B,如图所示.球从较高处下落形成的圆斑是图中(选填“A”或“B”),你判断的依据是.爱动脑筋的小明发现,篮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每次也不相同,那么篮球由静止开始下落,反弹的高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与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1: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球的型号有关;
猜想2: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3: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地面材料有关.
于是,小明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cm
1
#7
120
木质
80
2
#7
120
水泥
90
3
#7
150
水泥
110
4
#6
120
木质
80

(1)要验证猜想2,需要选用实验序号为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2)通过他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篮球反弹的高度与有关;与无关.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物质的吸热本领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理量名称)来描述。
(2)设计实验方案时,小明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D.盛水和沙子的容器相同
(3)在此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从而得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
(5)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_________。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B.用盐水腌制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C.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 D.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实验小组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1)当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时,处于(“平衡”或“不平衡”)状态.此时调节两端的,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便测量力臂。
(2)实验中改变钩码位置和个数,一般要做三次,其目的是
(3)有的同学按图乙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没有改变杠杆的位置,应当换个地方再做实验

(4)如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A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