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是指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B.北伐胜利进军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双十协定”的签订 |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A.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
C.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
C.创立阿卡德米学院 |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
A.重振没落的家庭 | B.实现礼乐社会 |
C.掌握国家统治权力 | D.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 |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名正言顺、礼乐刑罚”思想即“仁”与“礼”协调发展的思想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无序问题”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
C.材料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 D.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孔子兴办“私学”这种形式
A.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 B.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C.使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 D.形成了“官学”与“私学”竞争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