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
C.清兵南下后,![]() |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
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
译: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周访传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宣力中原,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造:前往 |
D.寻以为扬烈将军寻:寻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因击沛公于坐 |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
C.访作长岐枨以距之焉用亡郑以陪邻? |
D.又破之,奔于临贺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B.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C.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D.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
C.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
D.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
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③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 |
D.帝以践阼岁久践祚:登上帝位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 者日一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夏 梅 说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冷:;热:。“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原因是
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
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病梅馆记》的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名我固当()(2)驼业种树()
(3)早缫而绪()(4)故病且怠()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和“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传”相同的是()
A.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翻译下列句子
(1)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本文是一篇带有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中把郭橐驼和“他植者”进行(填一种写作手法),阐述了郭橐驼种树的原理,其种树之理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又把种树和“官理”进行(填一种写作手法),得出“养人术”,“养人术”具体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③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④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⑤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针对桐叶封弟的传言,作者批驳了“”的言论。
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随便) |
B.虽十易之不为病(困苦不堪) |
C.要于其当(关键) |
D.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约束、制伏) |
“是周公教王遂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周公教导成王成就自己的功业。 |
B.这样做是周公引导成王就这样过吧。 |
C.这是周公教导成王能够如意的生活。 |
D.这样做是周公在引导成王铸成过错。 |
结合第2段内容,简析作者反驳的思路和方法。
评析柳宗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治学精神和治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