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陈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再修《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内艰归。
宣德元年起修两朝实录。明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帝谕之曰:“侍讲,清华之选;司业,师儒之席。位虽不崇,任则重矣。”九年,秩满,迁祭酒,正统三年上书言:“旧制,诸生以在监久近,送诸司历事。比来,有因事予告者,迁延累岁,至拨送之期始赴,实长奸惰。请以肄业多寡为次第。又近有愿就杂职之例,士风卑陋,诚非细故,请加禁止。”从之。
敬宗美须髯,容仪端整,步履有定则,力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六馆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讲设馔会食整肃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属惮其严,诬以他事,讼之法司。周忱与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为属草,辞稍迁就。敬宗惊曰:“得无诳君耶?”不果上,事亦竟白。
满考,入京师,王振欲见之,令忱道意。敬宗曰:“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冀其来谢。敬宗书讫,署名而已。返其币,终不往见。王直为吏部尚书,从容谓曰:“先生官司成久,将荐公为司寇。”敬宗曰:“公知我者,今与天下英才终日论议,顾不乐耶?”性善饮酒,至数斗不乱。襄城伯李隆守备南京,每留饮,声伎满左右。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
十二年冬乞休,不允。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引年致仕。家居不轻出。有被其容接者,莫不兴起。天顺三年五月卒,年八十三。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袁忠彻尝相之。曳二人并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一》)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修《永乐大典》与:参与 |
B.盍具疏自理理:分别 |
C.袁忠彻尝相之相:观察 |
D.时勉貌稍寝寝:丑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诬以他事,讼之法司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B.返其币,终不往见民到于今受其赐 |
C.位虽不崇,任则重矣欲速则不达 |
D.为属草,辞稍迁就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敬宗任国子监司业时,锐意革除内部弊端陋习,他上书给皇上,请求按生员在监学习时间的长短安排外放历事的顺序,得到了准许。 |
B.陈敬宗对监生和僚属要求严格,所掌监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且注重以身立范,因而遭到下属的诬陷,所幸并未因此丧失皇帝的信任。 |
C.大权在握的宦官王振想与陈敬宗增进私交,示意他去拜谒自己,敬宗不予理会;后又送来厚礼,求其抄书,敬宗却将礼物返还,可见其端肃耿直。 |
D.陈敬宗曾与李时勉分任南北两京的祭酒职务,两人仪容、个性和治校方式虽有不同,但贤德、才能都被人们称颂,并称“南陈北李”。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六 馆 士 千 余 人 每 升 堂 听 讲 设 馔 会 食 整 肃 如 朝 廷 稍 失 容 即 令 待 罪 堂 下。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4分)
(2) 竟日举杯,未尝一盼,其严重如此。(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
C.深乖昔旨乖:违背。 |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实情 |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币:钱币 |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趣:同“趋” |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
B.①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
C.①冯驩乃西说秦王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
D.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2)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语段,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
C.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抄小路 |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孰:通“熟”,仔细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B.且秦强而赵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C.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下面选项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A.足智多谋,勇敢无畏 | B.足智多谋,儒雅有度 |
C.勇敢坚强,不屈不挠 | D.善于言辞,足智多谋 |
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设九宾礼于廷”接见蔺相如时,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
B.蔺相如认为秦国只要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就肯定能得到和氏璧。 |
C.秦王身边的大臣认为只要杀掉蔺相如就能得到赵国的和氏璧。 |
D.秦王认为杀掉蔺相如,不仅得不到和氏璧,而且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à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阴:暗地里 B姬言之帝,贷其死贷:推卸
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殆:几乎 D帝悚听,垂欲止垂:接近,将近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分)()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⑥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 ③④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B 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 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D 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②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③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
A.刑部、大理罪人。 | B.因权势以请。 |
C.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 | D.皆自谓可见肺肝。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因权势以请。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出财为偿所亡。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C.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东、西川节度使以资政殿学士行。 |
D.乃得去,莫不流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仕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
译文:
(2)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