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D.齐桓得管仲而霸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B.宁能其夫子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谢:感谢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②徙舍学宫之傍③孟母以刀断其织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⑤妇辞孟母而求去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⑵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⑶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陵暴孔子陵暴:欺侮凌辱
B.可以比众比众:使众人信服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得过:能够拜访
D.君子死而冠不免 不免:不可避免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人而不仁,如礼何
B.因门人请为弟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恭以敬,可以执勇何以伐为
D.闻之而驰往之三子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情鄙野,好勇逞强,后来拜孔子为师,又跟着周游列国,子路得到季氏任用后,孔子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子路已不是一般的臣子,能称作是大臣。
B.孔子教导子路,要管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让百姓辛勤工作:认为义比勇更为重要,如果有勇无义,那么君子作乱,小人为盗。
C.孔子不赞赏子路的有勇无谋,曾指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并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所以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料定子路必死。
D.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子路本来已经躲过一劫,其时子羔还告诫子路“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但子路还是挺身而出,最后舍生取义,忠勇可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②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刺史,卒。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1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寻知纳言事。时二张2及武三思横,安石数折辱之。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博塞3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主窃闻,乃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保护,免。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安石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皎弟晦为中丞,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宗楚客、韦温擅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不从。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发愤卒,年六十四。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贞。二子:陟,斌。(《新唐书》)
【注】1.久视:唐代年号。 2.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3.博塞:博戏,下棋的一类的游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幸免
B.安石明经举:提出
C.时二张及武三思横宠:恃宠
D.主窃闻,乃飞变构:图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数其婿唐晙邀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安石昔相中宗斧斤时入山林
D.祗须我死乃今老矣,无能为也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韦安石人生的起伏,有平步青云的时光,辅佐过武后、中宗、睿宗,晚年因得罪小人而一再遭诬陷,最后忧愤而亡。
B.雍州长史苏良嗣器重韦安石,向武后举荐他,韦安石被任命为膳部员外郎,他为官有政绩,朝廷经过长期的考察,最终提拔他为文昌右丞。
C.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二兄弟,他也毫不留情,多次指责羞辱他们。
D.太平公主准备谋反,想要拉拢韦安石,因韦安石拒绝了她,并且得知韦安石在睿宗那里揭发她的阴谋,于是要抓捕审讯他。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2)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

翻译下列句子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移其粟于河内

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每句3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