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恆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隋书•张文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远等莫不伏之推:推崇
B.文诩杖而归脚策:拄
C.文诩因毁旧以应之堵:墙
D.至于伏床枕顿:马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意在不人以自致也②相如持璧却立
B.①唯所择。②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C.①因其隐②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①州县其贫素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2)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
上面的文言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张文诩的品德及学养?请简要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蹇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蹇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疾笃辞:推辞。
B.环之中堵:院子。
C.月羊酒致:送给。
D.问得失延:延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壶山之阳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待师傅之礼犹不能不之兴怀
D.蹇怪问之拔剑撞破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为之宰:为孔子家宰,当在孔子为鲁司空司寇时。②与:给。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
注:子华,即公西赤。使,为孔子出使。釜,六斗四升。庾,二斗四升。秉,一百六十斗。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
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①王安石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②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指以语予曰:“吾将除此而宫之。虽然,其成也,不以私吾后,必求时之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之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③。余特戏曰:“姑成之,吾记无难者。”后四年,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有述焉?”噫!何其能也!
盖慧礼者,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宜成此不难也。世既言佛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夫衣冠而学者,必曰自孔氏④。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苦身窘形,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而士之行可一乡、才足一官者常少。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⑤!
注:①选自《王安石散文精选》,本文又题《扬州龙兴讲院记》。十方,指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讲院,僧徒讲经说法之处,即寺庙。②浮屠,佛教用语,即和尚。慧礼,和尚法名。③枵然,枵,音xiāo,本指中心空虚的树根,此指空虚。④孔氏,指孔子。⑤有以也夫,有所作为吧。有,通“为”,也夫,语助词。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出而焉过:探望
B.不以吾后私:私爱,偏爱。
C.余戏曰特:特意,故意
D.而士之可一乡行:品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记以示后人士大夫
B.视居枵然后用兵
C.学博才敏吾尝终日思矣
D.彼之材资政殿大学士行

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安石应邀为自己的朋友——僧人慧礼所兴建的扬州龙兴寺院所作的一篇记,作于王安石吏淮南之后四年,目的在于宣扬自己“以佛济儒”的观点。
B.文章简述了慧礼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寺庙改建成一座有百二十间房的大寺院的经过,特地点出慧礼建寺前食饮无物的艰苦境遇,以强调建寺的曲折艰难。
C.作者在文中感慨佛教兴盛的原因不是偶然的,赞颂慧礼是一个“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的有才有学、品德高洁的佛教信徒。
D.作者在文中将慧礼与那些儒者作了比较,目的在于说明当时的儒者缺乏像慧礼等僧人那样甘于艰苦的精神,因此不能真正继承儒家的精神。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
②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子贡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注重民意,君轻民贵,师生平等和谐等观点,充分说明孔子是主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的。
从甲文看,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乙段文字,对儒家有关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结合《论语》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