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张玉庭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所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一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没水,怎么上课?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报载,在七届人大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学教师,曾经含着泪讲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没有经费,买不起粉笔,他们曾用手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没有摆脱贫穷的偏僻的山村,在上课的基本工具粉笔短缺的情况下,女教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
B.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女教师“神奇的上课板书方式”终于造就了一批神童,故事令人感动。 |
C.作者用“亭亭玉立”和“仙女般的纤纤玉指”满怀深情地刻画了女教师的美好形象,虽然是纤弱的女性却承担起振兴贫困山区教育的使命。 |
D.偏远山区对教育的不重视,使我们想到民族未来和教育的均衡问题,这不能不让女教师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
E.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对女教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发人深思,令人动容。
(2)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试从人物的哭和笑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教师的形象。
(4)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这个情节有人认为令人感动,有人认为有些荒诞,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怎样才算一个现代人?依周作人的说法,在中国,“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开始的。那时候人们怎么讲人的意义呢?不妨来看两篇当时最有影响的文章。
一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它这样归纳易卜生对“人”的要求:“他主张个人须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随后引出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宣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你自己。”现代的“人”被解释为“个人”,对人的“发见”,也被具体化为个人对社会的新的关系的“发见”,胡适从头到尾,都是把他对“人”的看法,放在“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论述框架中来展开的。
二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它先列出“人”的定义:“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二)从动物‘进化’。……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统一。”接着引申道:“而这灵肉一致,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正当的生活所致。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这似乎是开辟出了一片与《易卜生主义》完全不同的视野,它呈现的是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是,周作人并没有顺着灵肉一致的思路往下讲,他话头一转:“这样的‘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造一种利己继而利他,利他便是利己的生活”,又折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视野了。由此往下,一路都是讲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后以耶酥“爱邻如己”的训诫结束了对人道主义的阐发,文章开头拓出的那一片新的视野,随之缩小到几近于无。
在这里,关于胡适的“发达自己的天才性”,我没有意见,我只想指出一点,胡适们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强调,虽然切合时势的需要,可一旦成为“发见人”的主导方向、出现“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并因此遮没了人们思考“人的意义”时候的大部分视野,那就会造成极大的限制。人的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譬如灵与肉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人的身心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以及其它许多方面,都会被排除在对“人”的思考之外。当然,这些方面并不能完全自外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也决不能等同于这种关系,倘若你只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去把握人,那就很难避免狭隘和武断。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人的意义”这一问题所持的看法是()
A.关注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
B.关注人的灵与肉的统一,既注重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又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C.不排斥个人与外在社会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 |
D.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三段中所谓“那一片新的视野”是指()
A.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关系。 |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
D.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以及由这种灵肉统一而带来的正当生活。 |
关于胡适和周作人在“人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强调发展个人,周作人主张兼爱他人。 |
B.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的观点切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但也有极大的限制。 |
C.周作人起初强调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而后来强调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与胡适的观点相契合。 |
D.对胡、周二人的观点,作者更倾向与周作人起初所强调的“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的见解,只是周作人没能就此深入下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爱母语
艾诗彝
母语,只这两个字就让我们产生敬意与温情,指向我们精神血脉的深隐和细微之处。语文,归根到底,是我们在母语中生长、成长的永恒家园。这门课或许以后不会再上,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离开母语,离开“语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深情地依恋着“语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因为,那儿,本来就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用我们在母亲的子宫中就已经倾听过的话语,构筑我们的生命之塔,这需要攀登,更需要骋目驰想,才能欣赏无边的风光。
因而,对语言、文学的敏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炼字”“炼句”的精微“推敲”,还是现当代文学的“咬文嚼字”,都是把语言当作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用一种近乎虔敬的态度,来传达生存的状态和精神的活动。我们在学习“语文”时,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关于“语文”的知识,都放置到全身心的感觉、感悟、感情、感想……之中,总之,是要把自己“感”到文学作品之中,让自己与文学的世界息息相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从感性的激发,在“语文”中自然就可以进入到理性的深思和凝炼。注重思索,本身就是情感深挚的一种体现。敬爱母语,要求我们把一切生活中的感受,都能够用语言的形式来描摹和概括,更要求我们进入更高的层次,用深入的思考来凝炼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这样的要求,应当说并非高不可攀。须知,若是今后不专门学习汉语言文学,现在可能就是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了。因而,无论是读、说,还是写,都要求我们具有思考的意识,在语文中养成思维的习惯和思维的乐趣。这样,语文就成了一种智慧的形式。
在高考中,以上两个方面都以试题的形式相当充分地体现出来。对语言的敏感、运用语言体现智慧,是“语文”未曾明确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语文高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多与此相关。应当说,高考作文对这两方面,有更为具体的要求。语言感觉,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展卷方始,就可以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力。有文学魅力,乃至情韵生动的文字,可以很快“抓”住读者;相反,贫乏而低劣的文字,则凭其“气息”就令人意沮。至于思维的能力,则是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显现,是“内功”。有诸内而形诸外,以深情、深思来打动人,是“语文”素养的最好体现。
敬爱母语,我们将获得整个世界。下列关于“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语,是两个让我们从精神上产生敬意和温情的字眼。 |
B.母语,是我们生长、成长中的永远也不可能离开的永恒家园。 |
C.母语,是广义的语文,语文是狭义的母语。 |
D.母语,是一个生气灌注、万象纷呈、情思飘荡的世界,同时它也是我们赖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 |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如同心灵的器官、感觉的机体,传达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
B.学习“语文”,既要注重学习知识,又要注重在“感”动中进入“语文”世界。 |
C.在高考作文中,考生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同样重要。 |
D.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决定了表达的层次和水平,是内功。 |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生活中感受的描摹和概括,是感性的、较低层次的,而用深入的思考凝炼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则是理性的、高层次的。 |
B.高中阶段,有可能就是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终点站。 |
C.只有具有思考的意识,并养成思维的习惯和乐趣,才能让语文成为一种智慧的形式。 |
D.高考语文实际上只考查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语言的敏感和运用语言体现智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这些食品虽然好看,但吃起来没有味道,甚至就连鼻子也蒙骗不过去。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的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都来自疯狂生产。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疯狂生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其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他在研究中还发现,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生态农业专家蒙特塞拉特•埃斯库蒂亚说,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下列对“食品味道大不如前”所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B.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C.食品硬度增加、外形好看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D.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糖、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下列对“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区域种植的同样品种的蔬菜味道有很大的差别,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B.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蔬菜的味道的好坏,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C.种植地远近不同,蔬菜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所不同,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蔬菜有着不同的口味,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
下列对“疯狂生产”影响食品味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种植,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控制成熟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B.选用耐放的转基因种子,提高水果的硬度,延长其存放的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C.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提前采收,不能让蔬菜和水果自然成熟,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D.利用化肥和选用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强行提高植物产量,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
回顾2006年的大众文化,涉及的关键词不得不提及“选秀”、“恶搞”、“易中天”、“于丹”等。在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已经清晰折射出“文化娱乐化”倾向。自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选秀热在2006年继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卫视、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不下20个。“一夜成名不再是梦”,选秀成“造星运动”。“文化娱乐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应该明白“文化娱乐化”倾向是市场化和全球化必然的结果。但在看到我国的大众文化娱乐化程度不够的同时,更需要敏锐观察这种娱乐文化包含的负面因素,比如说它造成人精神肤浅化、庸俗化等等。娱乐化的趋向不是坏事,关键是怎样把娱乐化趋向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其次,需要肯定文化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之就是“文化大众化”。但是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现在是不少文化娱乐类节目没有文化,只有越来越厉害的“恶搞”。
社会文化自身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操作上容不得半点简单化倾向。我们在倡导文化大众化的时候,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建筑在大量通俗化和普及性的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应是那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传统、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的评判不可简单地用票房的多寡作标准;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绝不是低档次的代名词,不能以社会需求,不能以收视率高低为借口向市场推销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垃圾,更不能错误地以为大众只能欣赏那些档次很低的东西。
再次,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充当民族优秀文化的守护者,坚守文化发展的最底线;同时正视大众文化的发展,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与娱乐文化“共生”的发展规律。
最后,面对“泛娱乐化”的倾向,需要努力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情趣健康。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议会进步须臾不能离开文化,文化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发挥着基础性、核心性作用。而这种能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必是那些既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富有前瞻性的宏阔境界、且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物,而绝不可能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文化泡沫。我们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制造文化垃圾,更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破坏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汇报》2007 – 03 – 08原文有删改)下面与“文化大众化”“文化娱乐化”有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娱乐化”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
B.“文化娱乐化”已经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
C.在“文化娱乐化”影响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D.如果任由“文化娱乐化”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泛娱乐化”的倾向,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 |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考虑,还需要我们将大众文化娱乐化做得更专业。 |
B.社会文化是极丰富复杂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多样化、多层次、多格调的文化存在。 |
C.代表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建筑在文化金字塔的顶端,所以票房、收视率都不高,难以被大众接受。 |
D.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自觉保护、弘扬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因为它们是最优秀的文化。 |
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娱乐化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文化,而且能够牵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文化。 |
B.探讨“文化娱乐化”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当前的文化潮流或时尚,更在于正确看待我国的民族文化问题。 |
C.前一阵,网络上展开了“孔子与章子怡谁能更有效地代表中国文化的讨论”,因其包含文化因素,作者应该并不反对。 |
D.对于“文化娱乐化”现象,我们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态度。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用细胞快速生产抗体
在人或动物体内,针对来自体外的异物有一种保卫自己身体的免疫功能。在免疫功能中起主宰作用的就是叫做抗体的蛋白质。
具有排除体内异物功能的抗体也可作为药品使用。例如人被一种名为饭匙倩的毒蛇咬伤,这时注射解毒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针对这种蛇毒的抗体。最近已开发出针对特定癌细胞的抗体。
作为药品或试剂使用的抗体是利用动物制成的。给动物注射病原体或毒素等异物(抗原),在动物的体内就会产生针对抗原的抗体。提取出抗体并进一步提纯,就是可作为药品或试剂的抗体。针对饭匙倩蛇毒的抗体是从马身上制取的。
但利用动物制造抗体并不简单。从把抗原注射到动物身上到动物体内产生抗体需要几个月。此外,有时动物的身体不认为这是异物,从而不产生抗体,有时因抗原导致动物死亡。如果不用动物而用培养细胞的方法,可以大幅度缩短制造周期,能高效地制成所需的抗体。
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组使用培养细胞“DT40细胞”,成功地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试管中制成了目的抗体。该成果发表在今年5月29日美国的科学杂志《自然生物技术》的电子版上。 t
专家们使用的“DT40细胞”是来自鸡身上“B细胞”的培养细胞。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抗体。DT40细胞在分泌抗体的同时也能把同样的抗体形成在细胞的表面。
DT40细胞与抗原无关,可产生不同的抗体,所以他们先培养出无数DT40细胞。将DT40细胞注入三中脉酰胺A,这是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由于DT40细胞的基因频繁地重新组合,培养出的DT40细胞各自产生不同的抗体。
然后,从中选出能力抗原结合并产生抗体的DT40细胞。预先使抗原与磁珠结合,然后用磁铁将抗原与细胞表面抗体结合了的DT40细胞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出来的细胞进一步培养增多,于是得到目的的抗体。 x
如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抗体,就可获得前所未有的、使用价值很高的药品。特别是突然收到毒性很强的人不明病毒的感染,或发生在生物恐怖袭击时,就可得到有效的诊断药
或治疗药。因此,这个成果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DT40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DT40细胞是一种培养细胞,来自鸡身上的“B细胞”。 |
B.DT40细胞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 |
C.DT40细胞可产生不同的抗体,其中一部分能与抗原结合。 |
D.DT40细胞在分泌抗体后能在细胞表面形成同样的抗体。 |
不属于DT40细胞选择过程的是
A.将DT40细胞注入三种脉酰胺A。
B.预先使用抗原与磁珠结合。
C.利用DT40细胞表面抗体使其与抗原结合。
D.用磁铁将与抗原结合了的DT40细胞分离出来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如果动物身体不认为抗原是异物,就不产生抗体,这会导致动物死亡。 |
B.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有效的诊断药或治疗药。 |
C.进行细胞分离是因为一部分DT40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
D.利用培养细胞的方法可以制造针对不明病毒的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