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用下图的装置进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分离和干燥。其中a为铁夹,b为分液漏斗的活塞。
(1)甲瓶内盛 溶液,乙瓶内盛 溶液,分液漏斗内盛 溶液。
(2)实验先分离出一氧化碳,方法是先关闭 ,再打开 。
(3)分离完一氧化碳后,再收集二氧化碳,方法是先关闭 ,再打开 。
(1)玻璃棒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一般有如下三种用途:搅拌、引流和蘸取溶液。下列实验中至少用到其中两个用途的是(填代号)。
①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② 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③ 用硫酸铜晶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氧化铜
④ 测定某溶液的pH
⑤ 从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中提取钾盐
⑥浓盐酸与浓氨水相遇发烟
(2)某天然碱的化学组成可能为aNa2CO3·bNaHCO3·cH2O (a、b、c为正整数),为确定其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能否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试简述理由?
某白色粉末其成分可能是碳酸钠和亚硫酸钠的一种或两种组成。请完成对该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药匙、试管、单孔塞、导管、玻璃棒、滴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限选实验试剂:1 mol·L-1H2SO4、3%H2O2、澄清石灰水、品红试液。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该白色粉末成分为亚硫酸钠;
假设2:该白色粉末成分为碳酸钠;
假设3: 。
(2)设计实验方案证明(1)的假设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与结论 |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略) |
|
步骤2: |
|
步骤3: |
下图是实验室用来验证乙烯与氢气反应产物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框内装置用来制取乙烯,现有下列仪器及用品:①碎瓷片②石棉网和铁架台③圆底烧瓶④温度计(量程100℃)⑤温度计(量程200℃)⑥酒精灯⑦单孔塞⑧双孔塞⑨导管。
其中不需用的仪器及用品有(填序号)
(2)写出制乙烯化学方程式:
(3)碱石灰的作用是:
(4)溴水的作用是:
(5)出现什么现象可说明生成了乙烷?
油条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在百姓早餐桌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但油条中铝含量超标问题十分普遍,是影响群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从2009年5月下旬开始,浙江省的油条加工停用含铝食品的添加剂,逐步转换为无铝添加剂配方和工艺,从而保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油条。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铵(臭粉)组成。为测定试样中WWW.K**S*858$$U.COM小苏打的质量分数w(NaHCO3),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①按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试样m1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装置B、C、D中药品如图,已知加药品后装置B的质量
为m2g、装置C的质量为m3g;
③打开活塞a,通N2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样,直到B装置中无气泡冒出后,打开活塞a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后,撤掉酒精灯,关闭活塞a;
④称得装置B的质量为m4g、装置C的质量为m5g。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D的作用为防止空气中进入装置C中。
装置C的作用为。
(3)实验过程中第二次通入N2的目的是把装置中产生的排出,使其被装置B和装置C完全吸收。
(4)用下列各项所提供的数据能计算出w(NaHCO3)的是()(填写序号)
序号 |
a |
b |
c |
d |
e |
数据 |
m1、m2、m3 |
m2、m3、m4、m5 |
m1、m2、m4 |
m1、m4、m5 |
m1、m3、m5 |
(5)实验结束后发现装置A中硬质玻璃管右端有水珠,你认为利用实验中所提供的数据还能否得到准确的w(NaHCO3)(填“能”或“不能”)。
某化学小组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利用氯气进行有关的探究实验,制取氯气的装置如图I和Ⅱ。
(1)制取氯气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装置Ⅱ中小试管的作用为;
(3)装置I与装置Ⅱ比较,装置I的主要优点为:。
(4)将生成的氯气通入水中,可制得氯水,氯水见光易分解生成气体。
(5)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请利用中学实验室常见试剂,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问题 |
收集资料 |
提出假设 |
验证假设 |
得出结论 |
氯水中何种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
①Cl2有强氧化性 ②Cl2与冷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 ③HClO有强氧化性 |
①。 ②盐酸使布条褪色。 ③。 ④H2O使布条褪色 |
验证假设①:把红色干布条放入充Cl2的集气瓶,布条不褪色; 验证假设②:。 验证假设④: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布条不褪色。 |
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