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1901年到2000年,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屈辱与光荣、沉沦与复兴交织成一幅历史画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反映的历史场景是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图1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2))图1和图2之所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图3记录了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一个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开怀畅笑?你认为促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请给图4取个标题,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5)结合五幅历史图片中国的外交历程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41.(25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练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6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的思想。(9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政治爱国话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3)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