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草节盘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与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为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人手能及之觅二鸟及雏无有 |
B.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C.不知其何鸟也其真无马邪 |
D.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 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 、
。本文借鸟喻人,提醒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 。(4分)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是“把”的意思,“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2)夙夜忧叹 ______________
(3)庶竭驽钝 ______________(4)斟酌损益 ______________翻译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因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选文中的句子谈谈。
阅读《智子疑邻》(共4分)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请你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天雨墙坏()(2)不筑()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阅读《河中石兽》。(共8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题1分,共2分)
(1)阅十余岁()(2)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众服为确论。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阅读下面《陋室铭》和《爱莲说》节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
(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下面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B.《陋室铭》中表现的是作者身居陋室怡然自得的心情和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
C.《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
D.《爱莲说》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曳铁钯(2)溯流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山门圮于河(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啮沙为坎穴(4)据理臆断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选择题。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①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②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