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
、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冠白冠,后来吊吊: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
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
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 |
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 |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 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 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④)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②岂力能制敌与?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 | B.何陋之有 | C.辍耕之垄上 | D.公将鼓之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母亦贤之贤:
②迁偏将军迁:
③数陈便宜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悉:翻译下列句子。
(1)统为之饮食衰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