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
、“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
、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
、“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
、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独立宣言

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 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

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MM

2007.4.25

(选自《亲爱的安德烈》,有删改)

【链接】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1)文中所说的典型的亚洲母亲是怎样的?请分点概括。

(2)请分别概括文中菲利普给作者上的两次"震撼课"的内容。

(3)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4)结合文本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我)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利普给我的"课"。

(5)作者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什么矛盾?你认为能否化解?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各题。

互联网安全吗?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

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

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

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

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

"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

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

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

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

"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

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5)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你将如何应对?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干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健身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班级开展以"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2)班级黑板报选用下面二则材料,告知同学们运动时要注意的事项,请为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

材料一

进餐后胃肠道需要较多的血液,帮助食物消化与养分吸收,这时进行运动,血液就会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会导致各种疾病。体弱者进餐后血压还会降低,称为餐后低血压,外出活动容易跌倒。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盲肠炎。

材料二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产生肌肉痉挛现象。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量饮水会使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运动,还加重了心脏负担。

(3)班级开展"步履不停,运动快乐"主题演讲,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 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半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观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美。

B.

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

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