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测定某未知NaOH溶液的浓度,需要0.200mol·L-1的盐酸溶液500mL。某学生用实验室中常用的36.5%(密度为1.20g·cm-3)的浓盐酸配制所需稀盐酸,并设计了以下步骤完成实验。
⑴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以下各步中的内容,并将其所设计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A.用_____(从以下备选仪器中选取适当仪器,将其序号填入空格中)量取36.5%(密度为1.20g·cm-3)的浓盐酸________mL。a.50mL量筒; b.10mL量筒; c.托盘天平。
B.将取好的浓盐酸在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稀释。
C.轻轻振荡后继续加蒸馏水到液面距离仪器刻线1~2cm处。
D.等溶液恢复至室温。
E.将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所需仪器)中,再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一并转入其中。
F.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直到溶液液面恰好与刻线相切,塞好瓶塞摇匀即可。
以上各实验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准确移取20.00mL待测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用所配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结果如下表:据此计算未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1(精确到0.01)。
实验序号 |
滴定管液面起始读数 |
滴定管液面终点读数 |
1 |
1.32mL |
23.36mL |
2 |
2.26mL |
24.22mL |
⑶下列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溶液并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水平。
B.滴定过程中由于摇动锥形瓶使少许溶液溅起沾在瓶内壁,为使测定结果正确,可用少许蒸馏水将其冲入锥形瓶内的溶液中。
C.容量瓶和滴定管在使用前洗净后都要检查是否漏液。
D.向锥形瓶中移取NaOH溶液前,用少许NaOH溶液润洗锥形瓶2~3次。
⑷下列操作或现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滴定过程中不小心将一滴溶液滴在锥形瓶外;
B.滴定结束时,发现在滴定管尖嘴处有小气泡;
C.滴定结束后仰视滴定管液面读数;
D.溶液褪色立即读数,摇动锥形瓶后看到溶液红色复出;
E.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盐酸润洗,直接加入标准液进行滴定。
B.[实验化学]实验室以苯甲醛为原料制备间溴苯甲醛(实验装置见下图,相关物质的沸点见附表)。
其实验步骤为:
步骤1:将三颈瓶中的一定配比的无水AlCl3、1,2-二氯乙烷和苯甲醛充分混合后,升温至60℃,缓慢滴加经浓硫酸干燥过的液溴,保温反应一段时间,冷却。
步骤2:将反应混合物缓慢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搅拌、静置、分液。有机相用10%NaHCO3溶液洗涤。
步骤3:经洗涤的有机相加入适量无水MgSO4固体,放置一段时间后过滤。
步骤4:减压蒸馏有机相,收集相应馏分。
(1)实验装置中冷凝管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锥形瓶中的溶液应为________。
(2)步骤1所加入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是催化剂,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3)步骤2中用10%NaHCO3溶液洗涤有机相,是为了除去溶于有机相的______(填化学式)。
(4)步骤3中加入无水MgSO4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
(5)步骤4中采用减压蒸馏技术,是为了防止_____。
附表相关物质的沸点(101kPa)
物质 |
沸点/℃ |
物质 |
沸点/℃ |
溴 |
58.8 |
1,2-二氯乙烷 |
83.5 |
苯甲醛 |
179 |
间溴苯甲醛 |
229 |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KClO溶液,并通过KClO溶液与Fe(NO3)3溶液的反应制备高效水处理剂K2FeO4。已知K2FeO4具有下列性质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浓KOH溶液,②在0℃--5℃、强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③在Fe3+和Fe(OH)3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④在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反应生成Fe(OH)3和O2。
(1)装置A中KMnO4与盐酸反应生成MnCl2和Cl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将制备的Cl2通过装置B可除去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Cl2和KOH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KClO3。在不改变K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的条件下,控制反应在0℃~5℃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3)制备K2FeO4时,KClO饱和溶液与Fe(NO3)3饱和溶液的混合方式为_______。
(4)提纯K2FeO4粗产品[含有Fe(OH)3、KCl等杂质]的实验方案为:将一定量的K2FeO4粗产品溶于冷的3mol·L-1KOH溶液中,_____(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饱和KOH溶液,乙醇;除常用仪器外须使用的仪器有:砂芯漏斗,真空干燥箱)。
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向炽热铁屑中通入氯化氢生产无水氯化亚铁。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是 。
(2)制取无水氯化亚铁的实验中,装置A用来制取 。尾气的成分是 。若仍用D的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存在的问题是 、 。
(3)若操作不当,制得的FeCl2会含有少量FeCl3,检验FeCl3常用的试剂是 。欲制得纯净的FeCl2,在实验操作中应先 ,再 。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反应中
和
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
(2)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ii中造成的影响。
(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
向
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
向
转化的原因:外加
使
降低,导致
的还原性弱于
,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
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
向
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I中,还原性:
>
;而实验II中,还原性:
>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
实验一制取氯酸钾和氯水
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2)若对调
和
装置的位置,(填"能"或"不能")提高
中氯酸钾的产率。
实验二氯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的探究
(3)在不同条件下
可将
氧化为
或
。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其中系列
实验的记录表如下(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①系列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②设计1号试管实验的作用是。
③若2号试管实验现象为"黄色溶液",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蓝色;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
,则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实验三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
(4)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下图装置,加热15.0
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
(5)根据下列资料,为该小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资料:i.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
ii.次氯酸或氯水可被
等物质还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