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他们还有哪些主张?
(2)材料二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谁的思想理论?作为辛亥革命重要成果却已成“空壳”的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延安时期毛泽东还形成了怎样的革命理论?
(4)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 学 |
机 械 |
水 利 |
轻 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材料二:某校学生在《中国古代纸的发明》的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个情景:学生甲认为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最早发明的。他提供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学生乙则认为纸早在西汉就已经发明了。他也提供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东南放马滩5号西汉墓出土了西汉文景时期的纸质地图残片。
(2)上述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更可靠?为什么?
(3)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有何贡献?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4)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随时代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摘引自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并指出当时产生这些不同主张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广泛传播理学思想的方式有哪些?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为什么要请出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则关于某绘画作品的描述:南宋初,画有变,风俗画,题广泛;有大师,张择端,上河图,成长卷。北宋朝,汴梁城,百工业,最繁荣;人物众,前后拥,车马船,尽集中。有酒铺,有茶棚,有铁匠,有木匠,有木工;卖花女,算命翁,桥上下,俱畅通。建筑群,起楼层,熙攘间,笔画清;杂不乱,步步精,古都市,入眼中。
材料二:
(明)杨柳青绘画《连年有余》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写出这一绘画作品的名称。从绘画的发展史和风格上看,它属于什么画?这类画在北宋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在某校高一开展的关于孔子的研究性活动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排演了题为《孔子——名垂千古的圣师》的历史剧,其中一幕剧情如下:
孔子的两旁分别站着颜渊、仲弓、子贡等几位学生。在孔子面前的书案上堆放着一叠讲义纸和印刷精美的书籍,在他身后的墙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四个字。
孔子的学生颜渊、仲弓和子贡对“仁”的涵义不太理解。先后向孔子请教。
先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再是仲弓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是子贡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真阅读上述剧情,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指出该剧中编排有误之处,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