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是一种银白色而又柔软的金属, 2000年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锡。金属锡为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贵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生活中常用于食品保鲜、罐头内层的防腐膜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锡的问题:
(1)锡在自然界几乎都以锡石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极少量的锡的硫化物矿。以锡石(SnO2)为原料,用足量的焦炭作还原剂,在高温下可制得粗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粗锡经电解精炼可得纯锡,精炼时的阴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2)锡的氯化物有SnCl2和SnCl4。SnCl2是生产和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还原剂,易发生水解;SnCl4常温下是无色液体,在空气中极易水解,熔点—36℃,沸点114℃。
Ⅰ.若实验室中以SnCl2固体配制SnCl2溶液,试简述操作方法 。
Ⅱ.某实验小组拟利用下图中的仪器,设计组装一套实验装置,用熔融的金属锡与干燥的氯气直接作用制取无水四氯化锡(此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已知金属锡的熔点为231℃。请回答下列各问题:
①用玻管(未画出)连接上述装置,正确的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
②装置Ⅵ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Ⅳ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冷凝管里冷却水的流向是从___________进入,从___________流出。
④试验时点燃Ⅰ处酒精灯,加热温度应大于 ℃,待 即可停止加热。
⑤如果将制取的四氯化锡少许暴露于空气中,预期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⑥该实验装置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
(8分)用98%的浓硫酸(其密度为1.84 g/cm3)配制100 mL 1.0 mol·L-1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
A 100 mL量筒 B玻璃棒 C 50 mL容量瓶 D 10 mL量筒
E 胶头滴管 F 50 mL烧杯 G 100 mL容量瓶
(1)需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mL,
(2)实验时不选用的仪器有(填序号),
(3)配制过程中,下列情况会使配制结果偏高的是(填序号) ,
①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②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
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补至刻度线
④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到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
(4)在容量瓶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
|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液润洗 |
| C.定容后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摇匀 |
| D.将准确量取的18.4 mol·L-1的硫酸,注入已盛有30 mL水的10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
如图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AB(各1分)
(2)欲分离下列混合物须使用的仪器是(填写所代表仪器的字母):
①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态物质,须使用
②欲分离悬浮于液体中的固体物质,须使用
③欲分离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的物质,须使用
下图表示配制 100 mL 0.100 mol·L-1 Na2CO3溶液的几个关键实验步骤和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质量是。
(2)步骤E中将一玻璃仪器上下颠倒数次,该仪器的名称是。
(3)步骤B通常称为转移,步骤A通常称为。
(4)将上述实验步骤A→F按实验过程先后次序排列。
如图所示,是一个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其中各试剂瓶装的试剂为:B(品红溶液;一种常见的红色溶液)C(KBr溶液)D(碘化钾-淀粉溶液)E(水)H(紫色石蕊试液)
(1)A是氯气发生装置,蒸馏烧瓶中盛放MnO2固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和Ⅰ处活塞,让氯气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G处酒精灯,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装置中的现象是B;D
请写出C中的化学方程式
(3)在G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碳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种产物能使H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另一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G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在H处,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变为无色,其原因是。
(5)G处反应完毕后关闭分液漏斗旋塞,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氯气产生,此时应该怎样操作;装置Ⅰ中的现象是。
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0mol/L的NaOH溶液500mL,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为:、称量、溶解(冷却)、、、定容、摇匀、装瓶
(2)必须用到的仪器为(选择以下编号):
①托盘天平、②量筒、③烧杯、④试管、⑤玻璃棒、⑥500ml容量瓶、⑦胶头滴管
(3)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①在未降至室温时,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定容:
②读数时俯视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