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时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 )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
《世界史编年手册》记载:“1930年6月17日,胡佛不顾一千多名经济学家的反对而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于是其他国家竞相进行报复,到1931年底,约有25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这段史料反映了( )
A.世界贸易冲突加剧 |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C.美国开始经济危机 | D.美国全面干预时代到来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实质上反映出苏州( )
A.劳资矛盾尖锐 |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商品经济发达 | D.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