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平分生命》,回答小题。
平分生命 (欧阳宗)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有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2分)
.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2分)
.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2分)
阅读《敬畏自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①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②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③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④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下面是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个问句都是反问句,比用一般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
B.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硕人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
C.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
D.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其实是作者的想象,因为石头确实没有生命,也不可能活转过来。 |
“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中的“它们”所指的内容最精确的一项是()
A.宇宙的其他部分、其他生物。 |
B.宇宙智慧的创造者。 |
C.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
D.宇宙、自然。 |
对选文得出的结论表达的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
B.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 |
C.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
D.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
结合全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 |
B.自然界有不可战胜的神力,人类在其面前是渺小的,不能对它轻举妄动,多少透露作者的消极情绪。 |
C.“敬畏自然”就是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D.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生成都太神奇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同大自然相比的,要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地一个组成部分。 |
阅读《雪》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文章的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
B.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丽。 |
C.大家手笔,新手拈来,其实可有可无。 |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
下面对本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本文没有用到的一项是()
A.托物言志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求。 |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于江南的雪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的美丽。 |
对“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灵魂”一句体会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
B.用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的雪的精神。 |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了雨的惊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
D.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
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
伟大的悲剧(节选)
茨威格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相关链接】事件背景: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1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而进行激烈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而斯科特及其同伴却在归途中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斯科特写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片段:“仅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尸体来讲这些事迹了。”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1)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的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2)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4分)
第③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请根据你对“伟大的悲剧”一词的理解,联系历史或现实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4分)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最后一课》)哈墨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脸色惨白起来? (3分)
“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哈墨尔先生只写了两个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力量?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接连上了三节课,精疲力竭。 |
B.今天听课的人多,字要写得又粗又大。 |
C.这两个字倾注了哈墨尔先生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 |
D.把字写得遒劲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画线句子采用了和描写,若换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
绝唱
严阵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2009年第4期《青年文摘》)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4分)
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4分)
文章第⑦段说“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这些形象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的?(4分)
文章第⑨段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4分)
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