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2)材料二中的“法律”指的是罗马法中的哪部分内容?简述罗马法与近代法学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图1所示的文献是在由哪一机构颁布的?图2所示的文献它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
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5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问题:
(1)说明亚里士多德是“最博学的人”。
(2)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己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大清会典》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640—1688年英国爆发反对绝对王权的革命。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文明史》
问题:
(1)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2)17、18世纪的“双元革命”是如何“启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
(3)结合17、18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特征,分析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类似西方的“双元革命”?
(4)列举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中国人对现代化的三次探索,最终结果有何相似之处?有何启示?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回到上海,着手写《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爱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二】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三】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界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教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问题:
(1)据材料二、三,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上述规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
(3)为什么孙中山认为国民学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