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结合史实回答:
(1)二战后,奠定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什么?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苏“冷战”在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3)“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如何看待“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主要的社会福利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图示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A、B两个时间段中国、苏联粮食产量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

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
48.0%

——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扬州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你是怎样评价其经济政策的?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