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盛事。该图为本次运动会会徽。
请回答:
(1)本届奥运会选择“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作为会徽体现了“主办国特色”,请指出该会徽融合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哪两种形式?
(2)上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28届)的举办国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请指出是哪一个国家,她在古代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19世纪中期至甲午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概述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表现,并分析这些表现出现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工商企业,招商局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在初期的资本筹集方面,招商局在中国率先启用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使招商局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企业为学习对象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1872年,股份制企业只有招商局一家,到1887年,在《申报》上公开登载股票价格的企业就达36家。招商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开创作用,还表现在它以其先行一步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或直接创办、或参与投资、或派员管理,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的兴起。
材料二外国轮船公司本来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明显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上海轮船招商局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1883年,盛宣怀担任专为他设置的督办一职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发展道路转向了对外多层次宽领域的投资。……为了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盛宣怀虽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也要竭尽全力扩展其势力范围。即尽可能的涉及更多的行业和资本。在1895年之后,招商局总共向外进行了十九项投资。投资的对象包括煤矿、纺织、铁厂、银行、铁路等领域,几乎囊括了晚清时期所有的洋务行业。总的投资额大约在286万两之巨,……无论从数额还是投资的频率看,都高得惊人。但回过头来看,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本行航运业却一直不见大的增长,甚至有些时候出现倒退的情况。
材料四清政府的官员普遍认为,上海轮船招商局起自官本,赚取利润后就应该报效朝廷了。清政府的官员们想法设法要从招商局拿走资金,以作他用。这其中不乏像刘坤一这样的洋务大臣。具体的情况见下表:
年代 |
项目 |
白银(两) |
1890年 |
江浙赈捐 |
20000 |
1891年 |
预备救灾捐款 |
100000 |
1894~1908年 |
慈禧生日捐款 |
1688400 |
(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轮船招商局衰败的原因。
(3)简述从上海轮船招商局衰败的原因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二欧美城市化进程日呈强劲时,……中国洋务派从鸦片战争中以朦胧的非系统的形态,萌动着对域外文明的新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教近代化。如1862年创立的北京同文馆为近代外语学之始。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机器学堂、1866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1855年在天津成立的武备学堂、1907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省幼稚园,均开各有关教育之先河。
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也是国内城市化的启动者。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初步启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城市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洋务运动通过哪些形式开启了中国文教近代化?并指出其意义。
(3)简述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并说说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如若)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为计!
——林则徐奏稿
材料二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日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谕各国人呈缴烟土稿》
材料三曾国藩是一个不自愿的开风气之先者。……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在洋务派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又是真诚地留恋中国旧文化的人。
——《曾国藩简论》
材料四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多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外洋,所以不免受制于敌,实因水师无人,枪弹之不具。……兹虽款局以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困,更将待何?”
——《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评析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的思想,并归纳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限180—20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说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